江锦繁花桃源里山湖入梦来
环球网(记者丁一张密)北纬32°23",东经71°28",印度河东岸,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柴尔沙漠北部,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公里。中国核电“走出去”的第一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就坐落在这里。
随着直升机的巨大轰鸣,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佩尔韦兹·穆沙拉夫(PervezMusharraf)走下舷梯,登上核电站封顶指挥台,按下了一个按钮,C2反应堆的穹顶缓慢而准确地合拢。这也标志着核电站几个反应堆之一的C2反应堆的封顶结束——这是年的一个画面。
在巴基斯坦狂暴的热风中,在上千名援建工人的欢呼声里,有个来自昆明的小伙子,看着缓慢合拢的穹顶,心里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
那时候,他只是援建工程师中普通的一名建筑施工员。
心中有梦想,人生有价值。因为对建筑的酷爱,让他15年后成为国内30强的房地产行业中一名优秀的项目总经理。
十年禅茶一壶清心
“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核电站要动工了,希望喜欢建筑类的同学们抓紧报名……”年在昆明出生的江锦,在江苏科技大学毕业后,正好赶上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公司到学校招人,挑选去参加援建核电站的工人。
“如果能参加援建巴基斯坦的核电站项目,将是一生中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好机会。”江锦和很多同学一样,踊跃报名。在经历了鲤鱼跃龙门般的各种考试和面试后,大浪淘沙,名报名的同学中,只有30人胜出。而江锦的名字,就在胜出同学的名单里。
年7月份,江锦进入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公司。在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后,9月份抵达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厂。这里位于印度河东岸、柴尔沙漠北部,人迹罕至。核电站周边修建了“中国村”,专门为参加援建的上千名中国工人,准备了集食宿休息于一体的大社区。
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此后的三年里,江锦相继参与了C2反应堆的修建。板凳要坐十年冷。他从钢筋、模板开始学起,从一名踏踏实实的施工员,成长为一名组长。
毕竟,学历只是一时的知识,而学习才是永久的智慧。
三年的援建工作,给江锦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印象。“中国村”里虽然食宿俱全,但每月每人都有一次出去休息的机会。每次出去时,都会有巴基斯坦的两名武装人员贴身保护,并充当翻译和向导。巴基斯坦人民很热情,对参与援建的中国工人非常友好,交流时也愿意学习中文。所以,那几年时间里,江锦也认识了不少巴基斯坦人民。
时光不老,青春正好。彼时的江锦,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他庆幸在迈向人生的第一步时,得到了一个扎实的锻炼机会。
“当时,巴基斯坦流行用人民币,但有时我们也会兑换一下当地的卢布,方便购买一些生活用品等。”15年后,再说起当年援建的情景,让江锦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地的气候。
巴基斯坦的气候夏天很热,冬天还很冷。夏天在大石上磕开一个鸡蛋,都能直接烫熟了;冬天又冷得藏头缩颈,衣服要一层叠一层才能适应寒冷的气候。
艰苦的工作环境,不断重塑着江锦的韧性。从理论到实践地不断适应,让他提升了很多对建筑的认知。那时候,他就坚持一个“做”字,在不断实践中,提升着自己的技术和水平。
扬手,又是秋。
三年后,江锦结束援建回国。
此后的年6月29日11时36分,由中核集团出口建设的恰希玛核电4号机组,提前32天正式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四座并网发电的出口海外核电机组。
工程受到中巴两国政府有关方面和各级领导的赞赏,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核电站投产运营至今,安全指标和运行业绩良好,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好评,为中巴两国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用一季的守候,写满殷殷的期望,期望在一个轮回里,又是一树繁华的芬芳。
回国后,江锦也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