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奥古斯特三世的去世,引起俄国沙皇和普
波兰奥古斯特三世的去世,引起俄国沙皇和普鲁士对它的第一次瓜分
16世纪时,波兰是东欧强国之一,它的疆域北起波罗的海沿岸,南近黑海之滨,西抵奥得河,东达第聂伯河一带,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到17世纪上半叶,其版图达到9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增至万,其领土之大,在欧洲仅次于俄国。但波兰的经济制度落后,在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快发展,中东欧各国急起直追之时,波兰却仍然实行着中世纪式的庄园农奴制度,工商业进展缓慢,经济停滞不前。在政治上,波兰仍处于诸侯封建主割据的局面,实行贵族共和制和自由选王制,而欧洲各国已大多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另外,波兰的复杂民族构成和教派众多的情况也加剧了波兰国内的离心倾向。这一切都给了正在迅速上升的中欧、东欧诸邻国以可乘之机,终于难免被诸强国瓜分的命运。
波兰的自由选王制早就给诸邻以可乘之机,俄国、奥地利、法国及德意志诸侯都曾干预过波兰国王的选举。自由选王制还明文规定外国人有资格竞选波兰国王,因此许多国家的王子、公爵曾担任过波兰国王。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就是被奥地利和俄国推举为波兰国王的,是为波兰的奥古斯特三世。正是这位国王的去世而引起了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
奥古斯特三世在年10月5日七年战争刚结束不久去世。长期垂涎波兰国土的俄国闻讯立刻行动起来。这时俄国沙皇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她也是一位欧洲政坛上的有名君主。她在年6月28日发动宫廷政变后,派人暗杀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消灭了政治上的其他对手,很快就坐稳了俄国皇帝的宝座。她一面在国内推行开明政治,一面继续彼得一世的侵略政策,拟定了巨大的侵略计划,其中包括瓜分波兰。当她得知奥古斯特三世去世的消息后,便全力以赴地谋求把她众多情夫中的一个斯坦尼斯劳斯·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扶上波兰国王的宝座,想把她过去的宠儿变成封臣式的人物并以此吞并波兰。她在波兰收买了一些诸侯担任她的间谍。这是在当年彼得大帝临终时就写在遗嘱中的方法:“通过制造混乱和煽动妒忌心理瓜分波兰。用金钱收买具有权威性人物。要影响那些不坚定分子,贿赂他们,以期在选举国王时插手其事。要支持和资助义勇军。把俄国军队派往这个国家,一有情况就可立即投人。如果毗邻的强国制造麻烦,可以暂时进行安抚,直到能够重新取得人们所承认的东西为止。”
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的计划最初在波兰诸侯中引起了不满。波兰的大主教拉迪斯劳斯·卢宾斯基在年11月涑日发表演讲表示反对俄国推举的波尼亚托夫斯基。叶卡-捷琳娜二世以激烈的言词进行了反击,并假意声称:“我们决心要保持共和政体的现状及其自由和财产。而且由于我们关心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的不可侵犯性,所以我们永远不会允许对波兰的任何瓜分,不管是谁计划这样做!”这些诺言其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为了平息诸侯的不满并加紧实施彼得大帝的临终计谋,女沙皇秘密将万卢布运往华沙。
普鲁士对波兰也怀有野心,因为普鲁士的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之间相隔着格但斯克等波兰地区,如果得到这些领土,不仅可以使东西两块领土联结起来,从而形和成一个整体,而且可以占据维斯瓦河口,控制波兰的对外贸易。因此,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控制了矿藏丰富、纺交织业与贸易都很发达的西里西亚以后,下一步的侵略目标就是波兰。俄国为了顺利地瓜分波兰,已经开始争取普鲁士的支持,俄普为此展开了紧急谈判。弗里德里希二世本意不希望俄国向欧洲过分扩张,声称俄国“对整个欧洲具有危险性”,他们是“北方的野人”、“北冰洋上的蛮人”,但又不愿放弃参与这场唾手可得的分赃行动。因此,双方的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可谓一拍即合。
年4月11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和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代表在莫斯科签署了一项针对波兰的同盟条约,条约的秘密条款规定,俄普双方将“竭尽全力”,必要时甚至动用武力干涉波兰,以阻止波兰变自由选王制为王位继承制,维持波兰旧宪法。也就是说,要让波兰保留无政府状态,永远也不能强大起来。为了拉拢普鲁士,两国还相互保证包括西里西亚在内的双方各自的领土完整。这一盟约为以后瓜分波兰打下了基础。年初夏,沙皇俄国立即派出5万重兵开进波兰,以影响即将召开的波兰议会。5月7日,在卢布加大棒的双重影响下,波兰议会在华沙召开。波兰议会议长立即宣布,协商无法开始,因为面对外国军队的干涉议会没有应有的选王自由。卢布终于发挥了作用,亲俄派大贵族立即推举了新的议长。9月6日,波尼亚托夫斯基在俄国的剌刀的保护下被推举为波兰国王,他是波兰的最后一名君主。
在国际上,俄普的行动首先得到了英国的承认。但法国和奥地利则表示不满。玛丽亚·特利莎最初希望萨克森选帝侯能够保住波兰王冠,但当看到这已无可能后,她通过驻华沙的代表表示:“波兰共和政体及其国王可以继续存在下去,以便能使它同这个或那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考尼茨首相为了消除战争危险,则尽力试图使分崩离析的波兰各派相互妥协,但这没有任何效果。年9月14日,波兰国王的兄弟、担任奥地利将军的安德烈亚斯·波尼亚托夫斯基伯爵从波兰返回维也纳,带来了波兰国王的亲笔信,告知土耳其也插手波兰内部派别纷争,反对波尼亚托夫斯基国王,制造事端。女王为了挽救和平,通过奥地利驻法国和土耳其的大使做两国的工作,最终这几个国家都承认了波兰新国王。
由于波兰问题,约瑟夫皇帝主张改善同普鲁士的关系。自七年战争以后,奥地利女王同普鲁士国王都竭力避免各种摩擦,虽然相互的仇恨很深。弗里德里希二世甚至暗示要同奥地利结盟。这一暗示通过驻柏林大使传到维也纳后,女王和考尼茨对其动机颇费了一番神思。最后,在外交思路上他们达成共识:由于战后国际关系戏剧化,国际条约多如牛毛,奥地利的目标是避免战争,巩固同法国的联盟,保持同其他各国的良好关系。年6月,约瑟夫皇帝提出去西里西亚阅兵,这是德意志皇帝的象征性权利。弗里德里希二世知道这是年轻的奥地利王室继承人对自己的暗示,他将会在西里西亚见到这位年轻皇帝。但女王和考尼茨担心普鲁士国王的阴谋,礼貌地加以拒绝。约瑟夫很遗憾地对母亲说:“我错过了会晤和结识一个人的唯一一次机会,我无法否认,我对他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普鲁士国王也同样地遗憾。
由于俄国的武力干涉,波兰的动乱已迫在眉睫,这势必引起大国间的战争。波兰问题成为玛丽亚·特利莎和考尼茨主要考虑的问题。女王下令动员了大批部队,并命令劳东将军回维也纳待命并对可能发生的军事行动进行商议。奥地利的反应使俄国和普鲁士又达成一项新的秘密条约,弗里德里希二世向女沙皇保证,如果奥地利入侵波兰,普鲁士将向俄国提供武器支援并保留要求相应的赔偿损失的权利。俄国也向奥地利声明,俄国只是为了保护持不信奉国教者、保障宪法,并以此维持普遍和平而对波兰进行干预的。所谓的不信奉国教者是指波兰的东正教徒和新教徒,他们是俄国女沙皇的支持者。他们试图在波兰获得法律平等,这势必壮大俄国的势力,而这时的波兰国王已经站在波兰的立场上说话了,他反对这一企图因此,俄国女沙皇对这位昔曰情人要教训一下。这激起了奥地利的紧张感。年以后,波兰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不信奉国教的人请求俄国女沙皇成为波兰及其法律的保护人,并敦促议会接受这一要求。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及时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