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俄罗斯破产只是时间问题,梅德韦杰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及西方对俄罗斯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制裁。目前为止,仅美国的制裁就涉及了多类和多项。显而易见,其目的已经不仅仅是“阻止战争”,而是要借此机会严重削弱俄罗斯经济,使其一蹶不振,进而失去与西方对抗的实力和基础。
对于美国以及西方的制裁是否能够达到目的的问题,舆论场上一直都有两种观点在激烈碰撞。一种观点认为,俄罗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粮食等是西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方面“不可或缺”的。因此,俄罗斯足以依靠这些优势抵御西方阵营的制裁,甚至会反噬对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尽管俄罗斯的资源和能源丰富,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也同样无法“独善其身”。西方在金融和能源方面的制裁,不仅会使俄罗斯经济萎靡不振,还会使俄罗斯的国家信用破产。而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尖端产品层面对俄罗斯的限制,则可能会使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制约,丧失发展机遇。
对于制裁的效果问题,虽说是旁观者清,但当事双方的“切身感受”才是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我们来看看制裁和反制裁双方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4月1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接受德国《星期日图片报》采访时宣称,在制裁下,俄罗斯破产(违约造成的国家信用破产)只是个时间问题。
冯德莱恩表示,西方的制裁“正在动摇俄罗斯的经济,数百家大公司和数千名专家离开俄罗斯,其GDP预计将下降11%。”冯德莱恩还宣称,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产生了明显效果,目前,俄罗斯的出口已经下降70%。冯德莱恩因此断言:“俄罗斯的违约只是时间问题”
4月18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文回应了冯德莱恩的“俄罗斯破产”论,并警告欧盟,那将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梅德韦杰夫写道:“俄罗斯的对外支付违约可能会导致欧洲的恶性通货膨胀和欧洲自身的违约。”梅德韦杰夫还强调,拖垮俄罗斯经济“是他们一直的梦想,是欧盟的核心战略。这是布鲁塞尔受虐狂及其海外同伙真正想要的。
有分析指出,梅德韦杰夫的回应尽管没有承认俄罗斯会出现债务违约状况,但显然也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他所强调的是:如果俄罗斯“违约”,欧盟也将非常难过,那将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那么,那样的极端状况是否会出现呢?我们来看看普京和俄罗斯财政部长、央行行长等关键人物的说法。
根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4月18日的报道,普京在出席一个俄罗斯经济问题会议时表示,俄罗斯承受住了来自西方国家前所未有的压力。普京认为,西方国家试图通过经济制裁来破坏俄罗斯的金融市场,瓦解俄罗斯的银行体系,造成俄罗斯民生商品的缺失。目前,俄罗斯的物价上涨了9.9%,年通货膨胀率为17.5%。
根据俄媒此前的报道,俄罗斯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截止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月1日,俄罗斯的外债为亿美元,其中有亿美元的国外债券。而在这些国外债券中有15笔期限是——年间陆续到期的。也就是说,俄罗斯随时都会面临着“违约”的压力。
对于承付外债问题,俄罗斯财政部部长安东·西卢亚诺夫曾表示,俄罗斯“只有在其货币资产不受封锁的情况下,才会用外币偿还债务。如果被代理银行拒绝或没有回应,俄罗斯将以卢布偿还和理财其他外债。”
显而易见,俄罗斯财政部长设定了用外币偿还外债的先决条件,即俄罗斯的“外币资产不被封锁”。然而,事实上,俄罗斯的“部分外币资产”已经被冻结。而且冻结的不仅仅是美元,亦有欧元和英镑。这样的话,也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俄罗斯只能以卢布来偿还外债了。可是,基于“合同”,必然会出现扯皮现象。也就是说,债主极有可能以俄罗斯“违约”来拒绝卢布。
债主们之所以会拒绝卢布,除了政治因素外,最能“拿出手”的理由将是卢布的汇率稳定性。因为,尽管俄罗斯可以通过“购买能源必须使用卢布”,以及将俄罗斯海外上市公司“强行退市”的方式来确保卢布的储备量,但这种“量”只是俄罗斯国内的“蓄水池”。自然不可能体现卢布的真实汇率。
为了对西方国家的制裁进行反制,俄罗斯实施了两项具有“颠覆性”作用的措施,来针对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金融体系和银行系统的打击。一项是“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必须使用卢布结算”。二是普京于4月16日签署的“俄概股退市令”。
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性非常大。所以,普京祭出“必须使用卢布交易”的措施被认为是个强有力的大招。客观地说,对卢布的稳定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得不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在短时期内确保汇率稳定的同时,也会使俄罗斯能源失去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即便是使用卢布结算,但贸易量的萎缩也同样会使卢布的“蓄水池”不足,对俄罗斯金融体系的长期性损害不容忽视。
4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禁止在外国股市配售和流通俄罗斯发行人的股票存托凭证的法律。通俗的解读就是在国外交易的俄罗斯公司和银行必须通过退市程序,并将收据兑换成在俄罗斯国内流通的股票。按照俄罗斯官员的说法,此举将有助于俄罗斯应对西方发起的经济战。
俄罗斯之所以要将俄概股在外国强行退市,既是减少俄罗斯资产损失之举,也是稳定俄罗斯金融体系的一种方式。因为,俄罗斯担心在国外的上市公司资产被做空成“白菜价”。毕竟,此项法律大约涉及了27家俄大型上市公司的近5万亿美元资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两个不利因素。
俄罗斯这些在国外运行的上市公司,其股东也有外国人。这样的话,可能会带来信用损失。再者,也有违这些公司去外国上市的初衷,即“吸收资本”。也就是说,从长远看,俄罗斯将可能失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渠道。
日前,在俄联邦议会下院(杜马)接受咨询时,俄联邦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承认,由于遭受西方制裁,俄罗斯经济正在进入一个结构性变化的困难时期。
纳比乌琳娜指出,在近两个月的制裁下,大约有一半的储蓄银行无法经营和管理,但央行却不能采取任何措施来降低通货膨胀,因为那会损害俄罗斯的商业。纳比乌琳娜还强调,尽管西方制裁针对的是俄罗斯金融系统,但也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俄罗斯的实体企业,因为许多零部件也需要进口。纳比乌琳娜还预测,俄罗斯将在今年二季度或三季度进入结构转型期。所以,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此外,4月19日,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表示,俄罗斯正准备对储备金被冻结一事提起诉讼。此前,俄罗斯已经被西方冻结了大约亿美元的储备金。显而易见,俄罗斯准备主动出击,不想坐等违约。毕竟,国家信用破产的后遗症太多、伤害太大。
实际上,俄罗斯诉讼的另一个目的也是想向世界证明:俄罗斯不是实质上违约,而是西方制裁这个人为因素所致。归根到底一点,像俄罗斯这样的世界性大国,如果想在世界上有更大作为的话,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国家信用。
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就开始了抛售美元债券,减少美元储备的行动。这也被舆论场上解读为俄罗斯主动发起了“去美元”运动。当然,这也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措施。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欧洲这个因素。
即便是按照梅德韦杰夫的说法,都出现了违约现象,俄罗斯与欧洲形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受益货币方也不可能是卢布或欧元。道理很简单,当俄罗斯经济和欧盟国家经济同时都受到损伤时,卢布和欧元也不可能坚挺。
在俄罗斯抛售美债、减少美元储备的时候,却是增加了欧元储备。那么,当俄罗斯和欧洲经济双双滑坡后,无疑,美元反而成为了受益货币。毕竟,国际储备货币就那几种,对于主要同西方进行贸易的国家来说,必然会再次青睐美元。那反而是间接起到了巩固美元体系的作用。这就是俄罗斯与欧洲两败俱伤可能带来的最现实后果。
舆论场上一直都有个说法,那就是俄罗斯不怕美国和西方的制裁。理由是俄罗斯能够“自保”。确实,俄罗斯地大物博,各种资源丰富,又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主要出口大国。加之军事上的“核弹”,体内循环和自保肯定没有问题。可是,这样的观点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
像俄罗斯这样的世界性大国,显然不会仅满足于“自保”,它肯定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试想,一个经济结构单一,科技交流受限制,民生商品无法自由流通的国家又怎么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呢?久而久之的话,必然会被美国再次甩开距离。所以说,俄罗斯需要的是冲破制裁,而不仅仅是承受制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