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后日子也难熬19461947年,
二战结束之后,一场严峻的饥荒接踵而来,笼罩着苏联大地。
年,苏联的粮食短缺情况并不严重,但领导人仍希望获得美国的支援。因此,在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答应了斯大林的要求,计划向苏联提供亿美元贷款,用于恢复国内经济和购买粮食。
但二战结束后,苏联与西方的关系迅速降温。年,斯大林拒绝参加由美国主导、欧洲十六国参与的“马歇尔计划”,导致已达成协议的亿美元贷款落空。
此时,苏联国内的饥荒迹象已经显现。
斯大林坚信,凭借苏联自己的资源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二战后从德国、东欧和蒙古、东北输入了作为战利品的大量牲畜。
但事实证明,这些并不足以阻止饥荒。
这场始于年7月、于年8月达到顶峰的饥荒,最终导致约万人死亡。
饥荒产生的原因研究人员称,这场饥荒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战争造成的破坏
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丧失了万人,个城镇成为废墟,1.7万个村庄被夷为平地,10万个集体与国营农场荒芜了,3.2万家工厂被毁。
农村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健全劳动力短缺。战后,农村男性人口数量回落到年的水平。大批复退军人宁愿进入工厂,也不愿重新当回农民。
农机匮乏。战争期间,农业机械的生产和供应几乎完全中断了。
牲畜减少。马匹数量约为战前水平的45%。
②年的干旱
年,苏联的欧洲部分出现干旱,粮食严重歉收。
年仅收获万吨粮食,比年减少万吨,比年减少万吨。当年农业产量比战前下降了40%!
③严苛的粮食收购计划
在冷战开始的背景下,苏联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非但没有加强农业,反而出于积极备战和为重工业积累资金考虑,加大了粮食收购力度,导致农村人口生活困难。
④推行货币改革和增税
推行货币改革,造成工人实际收入下降,这是战后几年苏联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工人实际薪水几乎被减半。以一位普通工人平均月工资卢布计算,他每天在单位食堂的伙食开销高达9卢布。许多人长期营养不良。
⑤大量出口粮食
当时,苏联为了发展重工业,鼓励出口粮食换取外汇。
根据档案记载,-年苏联出口谷物达万吨,比战前三年增加了万吨。
苏联把粮食卖给了谁?
查阅《战后的苏联外贸(-)》统计汇编可知,年出口波兰60.8万吨、法国49.9万吨、芬兰22万吨、保加利亚8.5万吨、捷克斯洛伐克3万吨……共计万吨(半数是黑麦,小麦仅吨)。
年,谷物出口占苏联总出口额的21.4%。
年粮食出口下降,但仍有80万吨。
⑥粮食储存不当
由于战争造成储存设施的损毁,收购的粮食堆放在不适合存放的仓库里,导致变质严重,不适合作为口粮使用。
据不完全估计,-年,整个苏联大约有万吨粮食因存放不当而报废。
粮食供应和生活水平年的粮食短缺,导致苏联几乎取消了全部农村人口(1亿人)的口粮,阵亡和伤残战士家庭的农业税优惠也被取消。
由于上级指令性增购粮食,全国30%的集体农庄无法支付劳动日工资。相应地,这些人也就无钱买口粮,迫使大批农民想尽办法逃往城市求生。
一些农民在住宅旁搞起自留地,结果成了救命之地。
在城镇地区,进入年后,食品价格明显上涨,例如1千克小麦面包4卢布、荞麦12卢布、糖15卢布,1千克黄油售价竟达64卢布!1升牛奶4卢布,日古利牌啤酒7卢布,10枚鸡蛋16卢布。
即使以全国平均工资卢布计算,这些价格仍然偏高。
饥荒程度年春,城镇粮食供应告罄。
一些困难地区要求从国库储备中拨给粮食,但遭到拒绝。
当时主政乌克兰的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披露:二战结束之后,乌克兰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尽管他一再向斯大林汇报相关情况,“但是,这只能火上浇油。我们什么也不曾得到,饥荒蔓延开来,不断传来饿死人的消息,有的地方开始人吃人。情形愈演愈烈。”
由于赫鲁晓夫不断诉苦,年初,斯大林解除了赫鲁晓夫的职务,派卡冈诺维奇从莫斯科去乌克兰替代他。赫鲁晓夫迅速从公众眼前消失了,他得了一场大病,差点没能从死亡线上挣脱出来。
年秋,全国有5.3万人因为盗窃粮食而受到惩处,其中3.6万人被判刑。
到年春天,仅在沃罗涅日地区,被诊断患有营养不良的人数就达25万人,在乌克兰超过80万人,在摩尔多瓦超过30万人。
死于“败血性心绞痛”——吃雪下未成熟的谷物而死的人数急剧增加。婴儿死亡率特别高,年初占死亡总人数的20%。
年1月至6月,乌克兰国安部门正式处理了起人吃人事件。例如,“铁木辛哥”集体农庄女工费利片科和两个孩子分食5岁儿子的尸体长达五天。
年初,农村人口减少了近万人。
据统计,~年苏联共有万人死于饥饿,几乎一半的死者是16岁以下的儿童,年的死亡人数比年增加了44.8%。
后记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接收了联合国救济总署的救援,最终度过粮食危机。斯大林对此未加制止,但俄罗斯却被他排除在外。
苏联时代,人们对-年的饥荒沉默了很久。关于这段艰苦时期的资料,最早见于年出版的《农村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