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因为他的国际信

苏联的灭亡,一直是历史爱好者最高兴趣的话题之一。

其中一个经典问题就是,苏联怎么做才能避免当年灭亡的命运。

有人开玩笑的说,效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但历史证明,苏联也曾想效仿中国改革开放来吸引外资,盘活国家经济,挽救灭亡的命运,但失败了。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中国实行改开可以让国家蒸蒸日上,而苏联吸引外资失败,反而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呢?

为什么苏联做不到呢?

因为苏联已经完全丧失了西方对它的信任了。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

西方就是被苏联狠狠的坑过一次,所以才会拒绝去苏联投资。

苏联曾与西方有一段蜜月期。

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却又爆发了数年内战,内战结束后,国家满目疮痍,一片废墟,继续治疗战争的创伤,让国家走向正轨。

这时候,苏俄领导人列宁审视夺度,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吸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投资管理那些苏俄国内的那些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给苏联工业注入新鲜血液,盘活经济。

当时许多苏俄高级干部对这项政策表示反对,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复活。

但列宁向他们耐心解释,说让西方资本家来投资,资本家带走的仅仅是利润,而留给苏联的将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最终受益的是苏联。

由于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让苏联顺利度过了内战后的难关,开始向社会主义阶段过度。

但到了斯大林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虽然斯大林推行五年计划,利用西方的经济危机,在吸收西方人才、资金、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比新经济政策规模更大,也极大地促进苏联的发展,让苏联一跃成为欧洲工业第一大国。

不过,斯大林却没有列宁的“双赢”思维,而是要吃独食。

列宁知道西方资本家是唯利是图的,让西方资本家来苏联投资设厂,当然是要获得利润的,无利不起早,更何况是跨国投资。所以允许西方人拿走办企业所获得的利润。

但斯大林狂妄自大,认为苏联已经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了,根本不需要再理会那些资本家的想要获取利润的要求,做法非常粗暴。

斯大林想要把所有的苏联境内的企业,无论是苏联的国有企业还是外国资本家的企业通通收为国有,对于那些外国资本家的企业,苏联的做法是强制购买。

这种价格当然要比市场价低得多。即使如此,这些西方资本家也无法接受,因为苏联支付的是苏联卢布,而这些卢布苏联却不允许兑换成外币!

这让西方资本家们气的吐血!

当时,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对苏联进行封锁,苏联卢布到了外国就是一堆废纸,没人承认!

资本家们强烈抗议,苏联方面也妥协了,允许他们购买一些沙俄时期的艺术品,但即使这样也是让西方资本家们血亏的。

从此以后,西方对被苏联血坑的教训刻骨铭心,认为去苏联投资就是关门打狗杀肥羊而已。

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

斯大林这么做,无异于把苏联的诚信消耗光,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了困境,为了刺激国内经济,苏联政府开始向西方资本家呼吁,希望他们能来投资设厂,甚至苏联领导人拍着胸脯给了许多保证。

但西方资本家们一致拒绝,因为50年前的惨痛教训让它们刻骨铭心记忆犹新!

苏联政府的信誉在西方资本家的心目中早已破产了!

任凭它们说道天花乱坠,胸脯拍的啪啪响,西方资本家都报以冷笑。它们宁可缴纳高额的关税对苏联出口商品,也绝对不会在苏联投资设厂!

由于无法得到西方的资金和技术,80年得苏联经济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江河日下,一泄如注,到了年,这个“牢不可破的联盟”最终土崩瓦解分崩离析了。

其实苏联之所以能取得那些工业成就,完全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远的如彼得大帝改革。

彼得大帝改革,就是要向西方学习,吸引那些西欧人来沙俄定居,并修建许多工厂,建立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苏联建立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吸引了西方大笔资金和技术,建造了许多现代化工厂,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就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二战后,苏联占领东欧,开始着手搬迁东德乃至东欧的工厂。

苏联对东德工厂的大规模拆迁持续了三年,到年,德国的苏占区的家工厂被拆除,其中家是整体拆迁,东德失去了大部分工业设备。

占领中国东北后,苏联当年日本人在东北建造的工厂当作“战利品”全部拆迁掠走,无法拆走的统统毁坏。二战末期苏联在东北地区共掠夺战利品折合20亿美元的工业设备,并没收了30亿美元的金条和亿元伪满币,加上日军投降时的百万军队装备,总价值在60亿美元以上!

二战后美国扶植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也不过是亿美元左右,对日本的援助也就是在二三十亿美元。得到美国援助的西欧与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并腾飞,并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战前水平,重新成为发达国家。

通过掠夺这些远比苏联先进的多工厂,极大地提升了苏联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为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注入了一剂浓浓的鸡血。

苏联后来成立了苏联版的“欧盟”或者“世贸”——经互会,开始把东欧和世界其他各国纳入了苏联的经济体系之中。

但由于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工业科技也无法创新,到了70年代,二十多年过去了,二战后苏联掠夺的机器设备早已老化不堪使用,甚至报废,而苏联又无法制造出更新进的机器,在加上当时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和科技封锁,苏联的工业开始衰退,经济开始停滞,整个国家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80年代,苏联的经济问题日趋严重,仅仅靠石油吊着一口气。

而西方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坚决不向苏联进行工业输出,甚至严厉惩罚那些胆敢向苏联出口先进技术的西方国家企业。

比如日本东芝公司向苏联出口先进的数控机床,遭到了美国的严厉惩罚。

向西方出口先进技术尚且不可能,更不要说直接去苏联投资设厂了。

所以,苏联的“改革开放”也就根本无法实施。

由于苏联无法得到西方的先进的工业救赎,所以苏联经济和工业内部逐渐丧失了造血功能,而外部有没有新鲜血液的输入,苏联工业和经济就这样油尽灯枯,奄奄一息,将行就木……

其实不仅是苏联,就连后来的俄罗斯在吸引外资方面都做的很差很差很差!

从年开始,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抄作业”,效仿中国先后设立了33个经济特区,学习中国发展成功经验。他希望通过这些政策支持鼓励海外俄罗斯侨胞回国投资,之后再吸引外商投资者来俄罗斯投资建厂,最终实现俄罗斯的经济崛起。

但迄今为止,俄罗斯根本没有出台《外商投资保护法》,从法律上根本无法保障外商的利益,这就导致外商对投资俄罗斯充满疑虑。

还有,普京上台之后曾经强力打击国内寡头与富豪,剥夺其财产和企业。这让外商对俄罗斯的政治环境非常担忧,导致外商对于在俄罗斯投资建厂一事非常谨慎,谁都不想让自己的钱将来打了水漂。

俄罗斯在非物质权利上的国际声誉欠佳,政府官员非常腐败,创新体系停滞,国家的技术形象低下,缺乏与研发相关的资金,这些问题严重弱化了经济特区所能够提供的优势。

结果,这些经济特区要么关停,要么取得的成绩极为有限,可以说俄罗斯的经济特区政策完全失败了。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苏联来说也极为险恶。

80年代,极端反苏的美国总统里根上台,他联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苏联经济痛下杀手。

比如强令海湾的沙特等石油国减产、降价,海湾石油国家的石油开采成本较低,即使降价也能盈利,而苏联的石油矿井大多都在西伯利亚等高寒地带,开采成本较高,国际石油价格已经降到了苏联开采成本以下,重创苏联石油业,让苏联外汇收入枯竭。与此同时,西方又对苏联进行石油设备禁运,让苏联无法进行有效的开采,对苏联石油业乃至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苏联为了挽救危局,戈尔巴乔夫又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病急乱投医,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正是苏联耗尽了自己的国家信用,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敌,导致群起而攻之,最后失道寡助,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