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国争光看完这新片我陷
上周末,壹哥和一个朋友见面,同为球迷,聊到刚刚结束的CBA半决赛,身为辽宁人的朋友是这么说的:
辽篮今年输新疆我不抱怨,但是去年夺冠,我老希望有导演能给拍成电影了,现在想想还觉得刺激呢。
比赛刺不刺激放一边,他这番话,还真刺激到我了。
单体育这一块儿,咱们国家有多少现成的好素材可以拍成电影呀!
经典回忆:王仕鹏06年世锦赛绝杀斯洛文尼亚
而除了体育本身,还原真实历史,以及由此引出的思考也好,情感也罢,才是此类影片真正大笔着墨的地方。
也因此,作品的格局,一下子就上去了。
事实上,我们认真想一下也会发现:相比单纯地回到过去原创一个故事,众人皆知的体育传奇,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切入点,继而抬高视角,来回顾一个难忘的时代。
光是想想,就很燃了。比如前年在国内大爆的《摔跤吧!爸爸》。
可惜,这样的中国电影,壹哥至今未见。
《女篮五号》()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电影
不过,我倒是很快就找到一部佐证观点的新片。
16号,壹哥在今年北影节的“视野·环球精粹”单元,看了一部展映的俄罗斯新片。
基本上,它完美印证了我以上的全部言论——《绝杀慕尼黑》。
看海报就很清楚了:影片讲述的,是一场苏联vs美国的篮球比赛。Slogan告诉你:这是“史上极具争议的一场比赛”。
壹哥作为资深体育迷,可以这么这么说:这就是史上最具争议的那场篮球赛,更是最传奇也最不可思议的篮球赛之一。
过去的40多年,这段历史已经反复被研究、剖析、回顾了无数次。
四个字形容:荡气回肠!
年9月10日,慕尼黑奥运会男子篮球决赛,当时在奥运会上已经36年难求一败的美国队以50:49,领先苏联1分,此时比赛距离结束还有最后3秒钟。
随后,这稍纵即逝的3秒钟,却足足打了三次才让时钟归零。
裁判两度将时钟拨回,苏联最终跨场长传完成绝杀,哨响球进,苏联夺冠。
72年决赛现场图
如果只是一场单纯的体育比赛,这样的神奇绝杀,自篮球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以来,倒也上演了一次又一次,不算新鲜。
但这段历史,“妙”就妙在对阵的双方,是当时冷战世界势不两立的美苏。
美国实力更强,处在明面。苏联人自己都没有多少取胜的信心。
同时,在当时的苏联体制下,如果输球,篮球队回国还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要知道,在冷战的背景下,在各个领域都在较劲儿比拼的两国,政治界都无法容忍在体育比赛上输给对方。
那无异于一个甩在整个国家脸上的大耳光,绝对的奇耻大辱。(输掉比赛的美国队,当场拒绝领取银牌,至今也不承认比赛结果)
关于美苏冷战的漫画
你可别以为壹哥在说笑。早在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苏联足球队就因为输给了南斯拉夫队,痛恨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当时一怒之下,将整支球队都流放到了中亚……
于是,当这场决赛到来,所有苏联队员和教练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那早已不再是一场“友谊第一”的比赛,而是事关国家荣誉、个人命运的背水一战。
壹哥翻箱倒柜,找到这张苏联篮球队全体队员的合影,各位先来认识一下他们。
应该说,看完电影,壹哥即便早就看过47年前比赛的录像,也依然被燃得热血上涌。
更不要提,现场很多并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看到苏联队绝杀完成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挥起了拳头,有几个人还下意识地叫了声好。
这场决赛作为全片的重头戏,对真实历史的还原度之高,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体育比赛,尤其是多人赛事,在电影的影像呈现上都具有相当的难度。
如何拍出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摄像机不能像转播比赛那样冷冷旁观,必须走上场,成为场上的第11人。
即便你不是一个篮球迷,这场足足让整个剧组拍了一个月之久的篮球赛,一定会让你看过瘾。
过瘾的不仅仅是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更是感叹历史的神奇,与人生瞬息万变的悲喜。
一个大招,壹哥直到现在才决定拿出来。这足以说明电影在俄罗斯本土有多受欢迎:
《绝杀慕尼黑》是俄罗斯本国影史的票房冠军,票房超过30亿卢布。(约为人民币3亿左右)
如果你觉得这个数字算不了什么,那么找个对比,去年的《复联3》在俄罗斯拿到了21亿卢布的票房。
有概念了吧?
电影共吸引了超万观众走进电影院,这意味着,每十个俄罗斯人,就有一个看过本片。
现在再看这张海报,
就能理解背后“你死我活”般的剑拔弩张了吧
不过,能拿到影史票房冠军,单单是神还原一场比赛,还远远不够。
影片的格局,不止于此。
简单说,看完《绝杀慕尼黑》,就像是重温了那个与如今有着翻天覆地不同的70年代。
70年代初,现在的年轻人,你们的父母很多都还没有出生。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
中国正处十年浩劫,略过不表。
而苏联作为我们的同盟老大哥,影片的诸多细节,我们都会感同身受,特别是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中老年人。
甚至可以说,俄罗斯人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对过往历史的“自黑”精神。
比如,篮球队出国比赛,经费需要专门申请。回国之后,海关更是要严格审查,对从国外带回的物品层层检验。
国家的闭塞,与对国民的严防,一览无余。
上年纪的中国人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七八十年代,谁家里要是有个亲戚朋友能出国,往往会买上许多生活用品、家用电器,如果你是干部,购买的指标还会更高。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也都是海外代购的拥簇。这里面的共鸣,不需要壹哥多说了吧。
比如,苏联队的头号球星谢尔盖抱怨的那句:我的膝盖,要是在美国,一星期就治好了;另一位球员萨沙,希望与同为篮球运动员的女友结婚,组织却规定她五年内不许结婚。
运动员被高度军事化地管理着,而由官员领导的体育,没有人真正关心运动员的健康,他们只关心成绩,因为成绩可以让TA继续升官。
所以,奥运会冠军,便是最好的那个升官筹码。
嘴上说着“国家不能容忍失败”,无非是因为,失败会阻断所有人升迁的通道。
当官员临阵怯场,试图以退赛来保全自己的时候,他们想的是“美国没有赢,苏联也没有输”——这是典型的政治思维。
而主教练加兰任的激昂怒怼,说出了球员的心声,也成为比赛前的一个燃点时刻。
“比赛就是球员和教练的全部生命,而退赛让我们一无所有。”
最讽刺的是,教练加兰任在为残疾的儿子寻求出国医治的机会,当球队战绩不错时,这个计划始终顺利,而当他们坚持要顶着压力参加决赛时,儿子的护照却被拒绝发放。
直到比赛最终奇迹获胜,成为国家英雄的加兰任,想必儿子看病的申请,又会一路绿灯了。
当所有的现状积压的矛盾汇聚到顶点,加兰任教练带着他的队员们,走上了决赛的赛场。
这种情绪,会分毫不差地传递给银幕外的每一个观众。
这样的格局,正如壹哥所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比赛本身,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来自历史大时代下,小人物为自身命运一搏的复杂情感。
而影片的另一个惊喜之处,是将72年奥运会最大的事件——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绑架以色列运动员——同样真实地用影像还原。
对全人类而言,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亲眼目睹的大规模恐怖袭击。
在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细节如彩蛋似的呈现出来,不仅加重了壹哥心中那份来自历史的厚重感,也帮助理解了片中的人物,真正代入到他们的情感中来。
当然,我们看的毕竟不是一部纪录片。
作为标准的商业类型片,《绝杀慕尼黑》在波澜壮阔的冷战格局下,最终回归的,还是小人物的以情动人。
而评价一部商业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则是观影结束后,你是否对主要人物有了移情和共鸣。
这些球员,从头号球星高冷的谢尔盖,呆萌的伊万,搞笑担当格鲁吉亚二人组,到打算悄悄潜逃的保卢斯卡,身患重病与女友各种虐狗的萨沙。
尽管限于时长,一些人篇幅不多,但都做到了高辨识度的个性鲜明。
主教练加兰任,则是那个真正的情感内核。
他与妻儿的感情,与领队的默契合作,与官员的据理力争,与队员们友情一点一滴的建立。他在这其中忍下的所有牺牲,付出的所有坚持,得到的所有成就,都被观众看在眼里。
而正是对这支球队成功做到了移情,包括壹哥在内的观众,才能在最后绝杀完成的那一刻,发自内心地感到一种情绪的释放。
壹哥在想:如果是一个团队集体来看这部电影,会不会这种情感的共鸣,会释放地更加强烈呢?
最后还要说的是:相信我,到绝杀完成,影片的催泪点还远未结束。
比赛结束后,还有一个落点更小,但人物弧光更强、泪点指数更高的动人段落等着你。
想看的胖友别急,据说影片已经确定上映,具体日期应该也即将公布。
一票难求的北影节,
场外还有俄罗斯美丽的小姐姐求票
要不,各位先来聊聊自己喜欢的历史事实改编的电影吧,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