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苏联提供一百亿发展印度工业,印
斯大林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认为印度是不结盟的亲西方势力,报纸上也经常出现对印度的攻讦之词,所以两国关系一度冷淡,直至赫鲁晓夫上台打破了僵局,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与印度展开合作,才有了现在苏印几十年的友好关系。
主要原因无非是抵消西方国家对南亚局势的影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想把印度发展成为牵制东方大国的一股势力,另外也有凭借对印度的支援与建设,昭示体制优越性和盟友样板关系的作用,无论美国还是苏联都无法忽视印度的存在。
在60年代,中苏、中印关系陆续交恶后,苏联对印度的扶植不遗余力,62年中印交战之前,苏联就援助印度大批武器,在印度战败后,苏联进一步加大了对印度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在印度本土建立米格战机工厂,这种“无私”的行为深深地感染了印度。
苏联对印度的援助不仅限于军事项目,其中还包括经济项目和帮助印度打造现代工业基础,可以说没有苏联就没有印度现在的工业水平,虽然印度的工业水平还很低,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苏联,印度的工业水平会更低。^_^
为了大力扶植、发展印度,苏联计划投放贷款亿卢比,而印度实际使用数目为.1亿卢比,其中大部分花费在印度的电力、水利、石油、冶金、钢锭等基础产业上,而这其中的大部分费用又都用在了工程及苏联设备采购方面,算起来苏联并不吃亏。
年,印度大举攻击巴基斯坦,巴铁勉强保住了领土,而印度经济则因战争滑入深渊,不得不延缓西方贷款的偿还,而与此同时苏联自身的缺陷也在印度发起病来,印度朝着重工业一言不发的就是干干干,把自己的产业结构干成了长短脚,重工业品滞销积压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优势产业-农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轻工业也是如此。
美国后续也开始参加势力角逐,他们提供的贷款比苏联的利息低很多,而且贷款期间较长,苏联则渐渐变得急功近利,所谓的贷款几乎变成账期,最短的仅有一年期限而已,远比不上西方。
貌似援助,实际上苏联是私利至上,总是上马“大块头”项目,耗用了大比例贷款,加速了自己援助资金的回笼,而留给印度的则是一大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产生效益的傻大笨粗产业,这些情况,苏联根本不顾及,从设计到施工从来不考虑钱这东西,恨不得援助的资金左手出右手进,不在印度多待一秒钟。
苏联援建的某些产业和设备,有的项目仅仅一年就要赔钱近一亿卢比,印度无法弥补巨额亏空,自家市场也用不上那么高端的产品,索性又低价卖给了苏联套取现金苟延残喘。
印度渐渐看清了苏联的嘴脸,这哪里是援建,简直就是坑爹,打个比方,比如:
贷款亿给印度,然后兴建亿的产业,通过技术、施工、设备等付出,尽可能多地将援助的贷款赚回来,还能留下苏印友好关系的美名。
这样一来还有一点让印度无法接受,印度并没有那么多现金可供还贷,所以只能用自己的优势产品来抵充,这些产品被大规模投放到苏联市场以后,印度优势产业对苏联市场有了依赖性,另一方面,自身需用的原料也被抵债给苏联,印度本地产业则受到致命打击。
本来苏联想把苏印关系打造成样板,可惜不知不觉也添加了诸多其他政治和经济上的无理要求,这让印度国内渐渐有了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苏联的援助目的性太强,态度蛮横,行事霸道。
唯一令印度人满意的是,苏联后期对原有企业进行升级,并将不适于自身的劳动密集型加工放到了印度,而最大的买家就是苏联,也就是说苏联把代工厂开到了印度,这样一来充分利用了印度的优势,加工产品更加便宜同时也照顾了印度的出口。
卢布本来和美元的兑率相等,有时候比美元的价值还超过了50%,相当于1卢布=1.5美元,可是随着苏联解体,国家经济陷于困顿,所以急不可待地向印度追回贷款,鉴于苏联在援建方面的优秀表现,印度本着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原则,以贬值后的卢布偿还贷款,相当于苏联当初援建的资金缩水倍,万美元搞定,其实,印度失算了,如果多等几年,即便印度还账,苏联也不要了,都一堆废纸︿( ̄︶ ̄)︿
印度可不觉得这是落井下石,毕竟老大哥的目的也不纯,贷款高息账期短,还给印度带来巨大的损失,很多年都缓不过劲来,附加的政治、经济条件也不少,怎么看苏联都不像个厚道的主儿,所以这方面,谁也别说谁,都一路货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