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为何1962年印度仍然
年12月,印度数万大军齐发,收复了葡萄牙占领了多年的果阿(其实用收复不是很准确,葡萄牙占领果阿时还没有印度,而且即便是莫卧儿王朝鼎盛时期也从未统治过这里)。意气风发的尼赫鲁,自以为印度军队世界第三,除了美苏两国无人能及(世界第三哪里是这么好当的,当年越南也是这么觉得后来被中国痛扁,萨达姆也如此认为,结果呢~),于是加强了在我西藏边境地区的挑衅力度,甚至声称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自年4月起,尼赫鲁命令印军步步紧逼,把我国的克制当成了软弱,在中印边界西段的我国境内设立了数十个据点,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头有过之而无不及。10月,印度在东段大举增兵,而且向我边防部队开炮,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明白想要和平已经是不可能了,必须用枪炮打出来一个和平,于是一场自卫反击战即将打响。
但是看看当时的两国情况,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印度一方,但是印度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天时:中国刚经历了5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经济比较困难,对于边境问题更加希望以和为贵。而印度呢,借收复果阿的气势,军队士气旺盛,装备也比较好,个个都满怀信心,认为胜利在望。
与此同时,常凯申同志在沿海不停地袭扰,一旦西南有事牵制了大量兵力,说不定会给对岸登陆作战的机会。
地利:印度位于地势平坦的印度半岛,其核心区域距离中印边境近,无论是运输物资还是调运军队都是非常便利的。对比中国,喜马拉雅山距离国家的核心区域实在太远,运输物资调运军队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可以说印军是以逸待劳,以少打多。
人和:年,中苏交恶,7月苏联撤回了所有的援华专家,在中苏中蒙边境逐渐部署军队,后来甚至想对中国进行核打击。而中美关系一如既往的坏,虽然早在年底的时候美国人就认为中苏的不合,是一个改善中美关系,打击苏联的一个绝好机会,但是直到尼克松上台才有实质性的改善。对于中印交战,美苏这两个世界超级大国都是不约而同地支持印度的,苏联给了50亿卢布,美国给了大量武器,这也是印度敢挑衅的一个原因。
但是让世界大跌眼镜的是,在10月到11月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印军一败涂地,我军经过大胆的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等等战术,最后击毙俘虏印军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
为何印军如此不堪,拥有两大国支持,携大胜之威势仍未取胜。战前印度的防长说: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真是打脸。
印度人虽然打了败仗,但是该总结还得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印度人总结了这几点:
1、武器落后:这让我们有点大跌眼镜,一个跟西方关系友好,美苏都支持的国家,竟然武器落后,但这是真的。印度的武器跟当年中国建国之初一样,都是万国牌的,自造能力不足。甚至还装备这一战二战遗留的老古董,比如李-恩菲尔德步枪老式步枪。那我军呢?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大多的轻重武器都可以自造,装备了大量56全自动和56半自动步枪。所以说这个武器方便的因素确存在,但是得到美苏支持的印度可进购了一些先进武器的。
2、地势不利:这就有点蒙圈了,按三哥的意思,印军士兵从平原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不适应,战斗力大大削弱,这导致了败仗。那我军呢?不也是从内地的平原地区到青藏高原的。
3、空军没参战:印度空军力量可是非常强大的,独立伊始就继承了多架战机,后来又买了不少,到战争爆发时保守估计有架,其中喷气式飞机多架,但是这支庞大的空军力量却没有参战。印度之所以没有派空军参战一是因为不想扩大战事规模,否则中国全力反击后果不堪设想,毕竟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没几年,余威还在。二是印度没有想到我军打得这么狠,仅仅1个月就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印军,三是巴基斯坦在旁牵制,一旦在中印边境冲突过大,就有可能给了巴铁机会了。不过就算印度空军参战,怕是结果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毕竟每年都摔几架飞机的空军同陆军配合也不咋地。
其实之所以取胜,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战略预判:早在59年的边界冲突后,毛主席就意识到印度有可能要搞一些小动作,不得不防,于是加紧了在西藏新疆地区的物资储备。年6月,驻四川的部队紧急移驻西藏以防不测。只能说毛主席确实是大战略家,中国有了他实在是国之大幸。
2、个人的战斗意志:印度人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可能是热带地区的人天生不善打仗,战斗意志太弱。我军可是要保家卫国的,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斗力都是嗷嗷叫的。
3、战术思想:迂回包抄、分割包围、围点打援等等战术我军用的是行云流水一般,印度人哪见过这阵势。在某次战役中,印军竟然沿河一字排开,没有二线部队,也没有第二防线,难道是想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害得我们的侦察兵还挨了骂,以为是他们侦察不力。
当年金军南下,岳飞北上抗金,面对“岳家军”金兀术只得无奈地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现在印军只能说:撼山不易,撼解放军更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