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老照片,追忆1955年新人民币发行故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为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不利于商业活动中的计算,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一九五五年,国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旧币换新币的比例是:一万元换一元。如此“以大换小”,有人担心钱越换越少,为了安民心,商店里、街道上,到处都贴上了宣传标语:“钱不但毛不了,而且物价会更加稳定。”
上图是在新人民币发行的前夕,天津市百货公司和平路门市部花布柜的售货员正在更换商品的标价。商店布料柜台,一尺花布售价元,这是旧币价格,也就是第一套人民币的价格。当时最大面额是5万元,买点日用品动辄都要上万。面额这么大,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连续多年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
两套人民币通用期间,商品同时用新币和旧币两种价格标示。习惯了“成千上万”花钱的人们,很快适应了分票毛票。
第二套人民币中有一款十分罕见的人民币——深色的三元人民币,它是我国唯一一张面额为三元的人民币纸币。第二套人民币之所以采用了“三元”的面额,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当时苏联的卢布常用“三”的面额,有三戈比的硬币和三卢布的纸币。第二套人民币于五零年开始规划设计,五三年开始制版和印刷,当时正是我国向苏联方全面学习的时期,所以在这方面也借鉴了卢布的面额体系。
第二个原因则是时间紧迫,印钞厂生产能力有所不足导致的。当时我国印刷技术还很落后,对大面额钞票采用的复杂凹版对印技术和水印造纸技术的掌握都不过关,所以二版币中的大面额钞票要委托苏方代为印刷,其余小面额纸币的钞票纸,也大多要靠苏方提供。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时,生活必需品凭票证定量供应,光拿钱是买不到东西的。粮票、油票、布票、鸡蛋票、肥皂票、火柴票……每户人家几乎都有几十种票证。
改革开放后,物质供应逐渐充裕起来,再不用按人头定量配给了。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买东西不用票了。
作者
辉心之旅我以我文写众生,且吟且唱且前行!
感恩遇见!感谢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