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俄罗斯作为一个工业大国,为什么
“抢先看版”
1、当代俄罗斯确实得算是工业大国,但是不能算是工业强国;
2、前苏联可以算是工业强国,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局限性,无法产生世界性品牌;另外解释一下我个人对世界性汽车品牌的定义:1、汽车可以大致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特种用车(含军用)三类。最后一个由于缺少在市场上的自由交易的特征不在此讨论(其实是我不擅长)。而商用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远低于乘用车,大部分人对曼恩、斯堪尼亚、卡玛兹、中国重汽、日野等专门生产商用车的企业缺少概念,而对欧美日韩、国产乘用车品牌耳熟能详,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本文对“世界性汽车品牌”的讨论仅限于乘用车;2、按照新车年销量划分,世界三大汽车市场为中国、美国、欧盟,年销量均是万以上。其他规模较大的汽车市场有日本万,印度万,巴西、俄罗斯(正常年份万)。除了印度市场过于奇葩(马鲁蒂铃木太过强势了),剩下的五大汽车市场,如果一个品牌能长年在这5个市场的销量均能在非本土品牌中保持前10名,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品牌算是世界性品牌。
3、按照以上的定义,各豪华品牌由于销量限制无法进入前10(比如奔驰宝马),而有些知名品牌地区性太强,在某个市场过于失败(比如法系车在中国日本、部分欧系品牌在美国(差点把大众踢出去,看在销量能全球前三就留下了)、部分日系品牌在俄罗斯、巴西),因此能够做到全球通吃的品牌只有丰田、大众、福特、日产、现代、雪佛兰6个。(之所以说雪佛兰而不是通用,是因为通用是一个企业而非品牌,而下属的品牌中,只有雪佛兰做到全球通吃,而其他的品牌如欧宝、别克、霍顿等都打不到这个标准)。
历史
众所周知俄罗斯汽车工业起源于苏联早期,具体到乘用车部分,在卫国战争之前,通过与美国福特的合作建立了早期的乘用车生产,但产量较少仅供高层使用,后来在苏联全盛时代陆续建立的许多汽车工厂,其中包括:
1、高尔基汽车工厂(ГАЗ嘎斯):同时生产商用车和乘用车,产品就是众所周知的伏尔加系列轿车,在苏联汽车中属于较高档的品牌,售价大约卢布(当时苏联普通工人平均工资约75卢布),比如嘎斯21车型,从50年代到60年代共计生产了64万台(3代合计):
另外嘎斯工厂还生产各种商用车(轻卡、巴士),而且还是苏联各种军用汽车的生产者;
苏联解体之后,高尔基汽车厂逐渐停止生产乘用车,当代的嘎斯工厂现状将在下一段说明。
2、伏尔加汽车工厂(ВАЗ瓦兹):注意这个伏尔加不要和上面那个搞混,这个伏尔加汽车工厂生产的品牌就是拉达,拉达相对于伏尔加属于较低端的车型,比如著名对的Жигуль系列:
3、利哈乔夫汽车厂(ЗиЛ,吉尔),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主要生产商用车,但是也负责生产苏联政府高级官员的豪华轿车,还有,跑车:
4、乌里扬诺夫斯克汽车厂(УАЗ):生产各种商用和乘用越野车型,但该工厂产品在苏联时代多是军用车型:
5、莫斯科人汽车厂(Москвич):品牌为“莫斯科人”,主要生产各种低排量小车:
另外还有一个扎波罗热汽车厂(ЗАЗ),位于乌克兰,专产各种奇葩乘用小车,比如三座、零点几排量、号称坐4个人发动机就启动不了等等,由于和当代的俄罗斯汽车产品没有关系,这里就不单独说明了;
另外还有一个扎波罗热汽车厂(ЗАЗ),位于乌克兰,专产各种奇葩乘用小车,比如三座、零点几排量、号称坐4个人发动机就启动不了等等,由于和当代的俄罗斯汽车产品没有关系,这里就不单独说明了。
以上5个就是苏联时代主要的乘用车生产工厂,他们生产的各种车型就是苏联东欧人民的生活梦想,60-80年代苏联人民理想就是以上5个就是苏联时代主要的乘用车生产工厂,他们生产的各种车型就是苏联东欧人民的生活梦想,60-80年代苏联人民理想就是Квартира,дача,машина,就是“市区住宅,郊区达恰(简易别墅)、汽车”;
这5个品牌中伏尔加和拉达是最接近世界性汽车品牌定义的,因为除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之外,还有部分车型大量出口到西欧诸国,比如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在当时(60-70年代)的技术、款式是绝对不属于大众、雷诺等欧洲品牌的;
但是自从进入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以及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各汽车厂技术几乎毫无革新,随着欧美汽车技术的一次次升级换代,苏联汽车技术原地止步不前,逐渐落后于时代,而随着苏联解体,让其汽车工业受到了致命的一击。
好,现在总结一下,为什么苏联时代没有出现世界性的汽车品牌,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局限性,车型的发展没有随着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增长而增长,在对外贸易封闭的时代,错过了发展成为世界性汽车品牌的最好机会,而政治上的动荡彻底终结了这种希望。
俄罗斯汽车市场现状
1、汽车市场销量:
从苏联解体初期的动荡,到进入年后随着政治的问题,经济恢复增长,汽车市场逐渐增长,年销量大约稳定在经济良好的年份(比如、年)新车年销量万台,经济不景气年份(、年)新车年销量-万台的样子,二手车年销量万台,全国保有量万台,千人汽车保有量台;
2、各本土汽车企业现状:
1、高尔基汽车工厂(ГАЗ嘎斯):乘用车业务基本放弃了,最后两款车型分别是轿车Siber和越野车Ataman,然后伏尔加这个品牌彻底成为历史,原来的乘用车组装线现在代工组装大众、斯柯达、雪佛兰的车型;
最后的绝唱:伏尔加Siber和Ataman
需要说明白一下,虽然伏尔加品牌没了,代工生产外国品牌了,但是不代表嘎斯工厂完蛋了,他们的商用车还是生产的风生水起的:
而且就算没有商用车业务了,嘎斯还有最主要的产品:
2、伏尔加汽车工厂(ВАЗ瓦兹):苏联解体后,瓦兹汽车是苏联少有的仅生产乘用车的企业,不像嘎斯那样还有其他各种产业,所以硬挺过了90年代的困难时期,后抓住机会,给自身定位为低端汽车品牌,最终成为俄汽车市场销量最高的品牌(年销量20~30万台),后来与雷诺、日产合作,加入其汽车联盟,利用技术更新换代车型,从年初的四大低端车型(日古丽、萨马拉、卡琳娜、普利奥拉),到现在不断推出新款车型G然他、Largus、Vesta、X-ray等,不断提升品牌附加值,是俄罗斯唯一成功的汽车品牌,成为俄罗斯国民车的代表;
3、利哈乔夫汽车厂(ЗиЛ,吉尔):由于其原定位是服务于政府高官的,其豪车业务随着苏联解体而灰飞烟灭,仅仅剩下商用车业务,但是据说由于普京对俄罗斯总统乘坐外国品牌(奔驰)汽车严重不满,有志于恢复吉尔工厂的豪车生产,最终生产出来几台样车,仅仅在高级礼仪场合能见到(比如胜利阅兵时),这几年豪车传言又没动静了。
吉尔工厂还有他的商用车业务,但是也不是很景气,近几年来一直希望找到合作伙伴代工生产外国品牌的商用车,前段时间新闻说吉尔已经于奔驰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代工组装Viano等车型。
另外,吉尔工厂还有一个巨大的产业:房地产,由于厂址在莫斯科南三环黄金地段,又在莫斯科河畔,工厂占地非常大,在莫斯科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段可想而知,于是这几年每到工厂经营不善的时候,就卖几公顷地。
但是这个工厂本身作为莫斯科市政府的产业,经营决策非常缓慢,运营效率极其低下,生产上的落后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积重难返。我觉得这个工厂吃枣药丸;
4、乌里扬诺夫斯克汽车厂(УАЗ):解体后被俄罗斯本土第二大汽车生产商索勒斯集团(Sollers)所收购,目前军用该民用并存活下来(这个在俄罗斯可不多见),目前主要生产几款低端SUV和皮卡:
索勒斯集团主要产业在于与福特的合资公司,UAZ工厂没落应该是迟早的事;索勒斯集团主要产业在于与福特的合资公司,UAZ工厂没落应该是迟早的事;
5、符拉莫斯汽车厂:也就是苏联时代的莫斯科人汽车厂,解体后彻底破产,卖给了雷诺。
除了从苏联时代留下来的汽车工厂,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出现了一些专门给外国品牌做代工的汽车工厂:
1、阿夫塔托尔Автотор:位于加里宁格勒州,由于地处经济特区,还有海港优势便利,发展非常迅速。
当前主要代工品牌有宝马(X系列)、通用(雪佛兰、凯迪拉克、欧宝)、起亚(智跑、KX5),当年也曾经给奇瑞代工,使奇瑞在俄销量曾达到过5万的高峰(至今其他中国其他品牌难以企及),但是由于奇瑞在俄的定位直接冲击拉达等本土品牌市场,后来俄罗斯政府为保护民族工业开始出台针对外国汽车品牌的工业组装政策(关于政策部分将在后文详细说明),奇瑞与阿夫塔托尔停止合作。
阿夫塔托尔借助代工组装外国品牌汽车,发展的如日中天。但是随着现代起亚集团在独资工厂的扩产和发展(下章单独说明),通用在俄政策的摇摆性(下章单独说明),宝马作为豪华品牌销量有限,未来阿夫塔托尔工厂的衰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远的例子有伊热夫斯克汽车厂(已被瓦兹汽车收购,生产拉达、雷诺、日产车型,厂小不再单独说明)。近的例子有塔嘎斯(下章单独说明)。这个工厂如果想活下去只有两条路:借助这些年积累的资金技术发展自己的独立品牌(长远解决之路),或是代工中国品牌(饮鸩止渴之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2、塔嘎斯ТаГАЗ:位于罗斯托夫州的塔甘罗格,有海运之利,现已破产。
一句话概括:成也萧何(现代)败也萧何(现代)。这个工厂是随着韩国现代汽车进入俄罗斯而发展壮大的,年初现代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塔嘎斯建厂代工组装现代雅绅特、圣达菲等车型,建有相当技术水平的焊装、涂装、总装车间,还有一些配套车型(座椅等)。后来随着工业组装政策的出台和现代独资建厂(也包括利益纠纷),从年开始塔嘎斯工厂开始衰落,从那个时候开始塔嘎斯开始寻求与中国汽车企业的合作,一度代工奇瑞、比亚迪、江淮等中国品牌,但是由于与其合作的中国品牌销量一直走低(注意是与其合作的,原因以后说明),开工率一直不足,从次以后一直是裁员减产的恶性循环,最终资金链断裂,甚至无法支付中国企业的车款(坑了不少中国企业),越是欠款就越无法订到新车,越是无法订到新车开工就一直不足,开工越低经营就越恶化,由此恶性循环不止,最终年塔嘎斯工厂终于破产清算。
最近塔嘎斯在寻求把工厂整个卖给某个中国品牌,这个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如果做好了将是非常大的机遇,因为毕竟这个工厂有现成的厂房设备(相对于其他破产的俄车企来说技术还不算落后),熟练的技术工人(这个太宝贵了),但是同样有巨大的风险(本地政府、原管理层等,这个就不多说了)。以我对中国车企的了解,我相信没有一个中国车企有这个魄力接手。
3、德尔维斯Дервейс:位于高加索地区的切尔克斯克,经营状况较好。
很多人对苏联时代的汽车工业存在一定的误解,一部分人也许以为和我们的红旗差不多,更多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工业能力的象征,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另一部分人也许认为苏联汽车一直都这么烂,只能借助贸易壁垒在苏联东欧销售,根本无法和西方汽车工业竞争;
其实,苏联的民用汽车工业是曾经辉煌过的,或者说,苏联的民用工业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落后;
重点说民用汽车部分,在苏联发展到顶峰的70,80年代,苏联汽车产量一度达到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日本,仅仅伏尔加汽车厂一家的乘用车年产量就达到80万台,嘎斯24一款车的年产量就达到了20万台。整个苏联的民用车生产还分出了高中低档,吉尔专门生产豪车,嘎斯的中高端,拉达中低端,莫斯科人、扎波罗热的低端小车。购买私家车从70年代开始就成为普通苏联家庭的正常需求(想想购车是从哪年开始成为普通中国家庭的正常需求的)
下图是年苏联不同阶层的生活需求品前10名,红色是购买汽车,绿色是再买一辆汽车;(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从70年代末开始,苏联汽车开始向西欧国家出口,最主要的出口国就是法国和联邦德国,其中仅拉达一个品牌在年向法国出口就达到2.7万台(中国车企何时能达到这个数量,要不先突破零?)
80年代拉达在法国的广告
在联邦德国的广告,售价西德马克;在联邦德国的广告,售价西德马克;
拉达Samara车型与大众Polo在法国售价对比;
这比德国车还贵一点呢。这比德国车还贵一点呢。至于为啥最后大众还是把拉达比的渣都不剩了呢?因为,到了年代,大众POLO早就换了不知道多少代,一直随着市场需求而升级。而年的拉达Samara,基本上还和80年代一个德行,这样都不完蛋简直都没天理了。
送一张本人制作的《俄罗斯整车生产企业分布图》:
3、德尔维斯Дервейс:位于高加索地区的切尔克斯克,经营状况较好。
德尔维斯工厂的母公司除了经营汽车产业,也同时经营食品加工等多项产业;被称为中国品牌在俄生产基地,几乎与所有进入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均有过不同程度的合作。
由于该工厂位于高加索地区,俄政府希望能该企业能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促进当地就业,改善高加索地区贫困的经济状况,消除高加索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对该企业的发展大力的支持(有点像中国在南疆的地区的发展策略)。正是因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虽然几乎都是穆斯林少数民族,但是对俄罗斯的向心力远高于相邻的车臣地区。(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也开始在车臣地区推进汽车产业建设,瓦兹汽车有望在该地投资)
年之前该工厂技术较为落后,产能也有限,当时的主要合作伙伴有吉利、力帆和伊利托(代工长城,后来由于伊利托独资工厂的投产而终止合作),年后随着力帆汽车在俄罗斯的崛起。该工厂的工艺也有了本质的进步(但与国际品牌的独资工厂相比仍有差距),产能也提升至10万台,随着塔嘎斯工厂的破产,德尔维斯成为仅有的一家愿意代工中国品牌的工厂,奇瑞、江淮等品牌也将产能转移到该工厂,一时间德尔维斯的产能成为各家争取的对象,德尔维斯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代工费用,资金量也就越来越充足,近期一直在规划扩大厂区,提升产能,更新技术;但总体来说,德尔维斯最大的依靠还是力帆。
随着中国品牌开始独自在俄建厂(长城是首家,力帆也有同样的规划,目前已与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发展较好的中国退出德尔维斯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中国汽车品牌众多,德尔维斯又是唯一的合作选择,因此排队等着进入德尔维斯的中国汽车企业有的是(尤其是国企的各种竞争力较差的车型),德尔维斯还能以这种方式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顺便说一句,当初塔嘎斯和德尔维斯在发展壮大的时期曾经试图建立自己的品牌,但是由于竞争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利润远不如代工中国品牌来钱快,随半途都放弃了。(看上去跟中国国有汽车厂自从合资之后,一直缺乏发展自己的品牌的动力多么相似啊)
补几张塔嘎斯和德尔维斯当年捣鼓出来的自主品牌的车型图片(基本上都是其他品牌车型的克隆版):
在年之前俄罗斯汽车市场基本上是本土苏联时代老旧车型和外国进口的二手车所垄断,市场极为混乱,从年之后才开始逐渐正规起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