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但同样存在

昆明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a_9234521.html

所谓超级大国是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均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支配性影响的大国。一个国家能不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主要看两点:一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储备等先天的自然条件,二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动员力、社会组织力等后天的社会条件。前者是成为大国的基础条件,所以无论科威特、瑞士这样的国家人均收入有多富裕也不会被视为是国际事务中具备影响力的大国;然而仅仅有基础只代表取得了角逐大国地位的资格,而不代表必然会成为一个大国。

近代史上的旧中国以及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就资源禀赋而言难道不具备成为一个大国的资格吗?如果一个国家空有资源禀赋,然而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均乏善可陈,那么这样的国家只是一个空有规模体量的大国而不是一个能在世界上发挥支配性影响力的超级大国。拥有庞大的规模体量是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然而空有规模体量而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还是不能成为超级大国。既然规模体量和社会条件共同构成了成为超级大国的必要条件,那么要分析俄罗斯能否成为超级大国就需要首先对其规模体量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

为什么说具备一定规模的体量是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呢?当人类社会处于由古代农业文明时代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决定一国国力的首要因素不是由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构成的体量,是技术和体制的创新。谁能抓住时机变革创新,谁就能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历史上西欧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国曾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率先崛起,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自己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因此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就使人类社会整体过渡到较为平稳的工业化时代。这时决定各国国力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创新,而是各自的规模体量了。因为在相对平稳的社会状态下技术和体制的创新是有瓶颈的。所以这时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已很难再像时代转型时期那样突飞猛进;而那些体量庞大的国家即使在生产技术上和英国有一定差距,也完全可以质量不够数量凑,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如果我们将中等体量的西欧国家同美、俄这样的洲级大国各自的人口、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

年德国的总人口约万、全年钢产量为万吨、发电量为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万吨和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万吨和亿千瓦时。尽管德国此时已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可即使德国得以调动整个西欧的资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稍微领先于刚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但后者的劳动力资源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如果要拿当时的德国和美国比,那么劣势就更为明显了。哪怕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生产能力还没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到年德国用四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事工业规模膨胀了整整19倍,美国的军火年产量在年达到了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两国的军火产量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在技术上相对落后的苏联也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升到德国的90%。在和平年代大国显然在经济资源的调度上也具备比中等体量的大国明显得多的优势。如今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再次印证了大国相比中等体量国家的优势。俄罗斯显然是一个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所以俄罗斯是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条件的。

俄罗斯国土面积.82万平方公里,基本相当于我国和澳大利亚的面积之和,是全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世界七大洲中南极洲的面积为多万平方公里,欧洲为万平方公里,大洋洲领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领土面积超过了三大洲的面积。所以俄罗斯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洲级体量的国家。这还只是俄罗斯的狭义领土面积,也就是俄罗斯的陆地国土及其附属的内陆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之和。不过这种单纯以狭义国土面积衡量国家大小的做法已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已使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海洋视为是可开拓的新疆土,所以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倾向于使用由领土、领海、专属经济区三者共同构成的海陆总面积作为衡量国家体量的指标。在这项指标上俄罗斯以万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一。当然构成国家体量的要素除了领土面积之外还有人口规模。加拿大的领土面积比我国还大,然而这个世界第二领土大国却只有多万人口,所以加拿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如领土面积比自己小得多的英、法、德、日等国。截至年俄罗斯联邦人口约为1.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是世界第九人口大国。

然而具备规模体量正如我在全文一开始所说的具备了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但只拥有基础还不能称之为超级大国。事实上当今世界具备这种基础的并非只有俄罗斯一国而已,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均具备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体量基础,但具备基础的国家能否成为超级大国还需要看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水平。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由陆军、海军、航空航天军、空降兵、战略火箭兵五大军种组成,总兵力为.4万人。其中俄罗斯陆军32.2万人,拥有2.5万多辆坦克,其中包括0辆T-72型坦克和辆T-80型坦克。

年俄罗斯空军和空天防御兵部队合并组成航空航天军,拥有架各型现役战斗机、运输机和直升机,有25个装备С-ПМ、С-ПСC防空导弹系统的防空导弹团、旅,一共10名飞行员。俄罗斯海军约16万人,拥有艘大型水面舰艇,其中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同时装备有第4代战略核潜艇。3.5万人规模的俄罗斯空降兵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降部队,也是唯一的机械化空降部队。除国防部所属的万军事力量以外,俄罗斯还有边防、内卫、安全、政府通讯、民防和铁道部队等军事力量,全国武装力量总数约为万。

事实上俄罗斯目前在常规武器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是相对较大的:美国有11艘10万吨级的现役核动力航母。这其中除“福特”号尚未形成战斗力外,其余10艘都已运行多年,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此外美国还有两艘”福特“级航母已进入具体建造计划。相比之下俄罗斯海军有且只有库兹涅佐夫号这一艘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老航母,目前俄罗斯海军也没有明确的航母建造计划。如果说两国在海军实力方面差距明显,那么在空军方面的差距其实也是极为明显的:俄罗斯空军迄今为止也没装备隐形飞机,相比之下美国的“第五代”隐形战机F-22已在5年开始服役。

不过俄军与美军在发展方向上是不同的。在战场上有“控制权”及“破杯权”之争:美军讲究的是控制权,俄军讲究的则是破坏权。控制权就是段子中所说的“想打谁就打谁”,而且是想在哪儿打就在哪儿打。这种战略的典型代表国家就是美国,代表装备就是航母。由于美国具有全球第一的兵力投送能力,所以几乎能在第一时间把军队投入全球各地的任何一个战场。破坏权则是段子中所说的”谁骂我我就打谁“。不管你骂得狠不狠,只要招惹到我就能分分钟灭了你。这种战略的典型代表国家就是俄罗斯,而代表性武器就是核潜艇。

俄罗斯对美国构成最大战略威慑的杀手锏就是核武器。年3月美国《原子能科学家公报》曾就俄罗斯的核力量作出报告——据该报告推测:截至年初俄罗斯拥有约4枚核弹头可部署在远程战略发射装置和近程战术核力量上。其中约枚战略核弹头部署在导弹和轰炸机基地内,另有枚战略核弹头及大约枚非战略核弹头被存放于核武库中。除一些用于作战部队军事存储的核弹头外,还有约枚已退役等待拆解的核弹头。由此可得俄罗斯总计拥有约枚核弹头。全世界核武库数量规模最庞大的并非美国而是俄罗斯。

俄罗斯具有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目前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只有美、中、俄三国才有)。具体的打击力量包括远程战略轰炸机68架、战略导弹核潜艇数量13艘、洲际弹道导弹枚。根据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数据信息显示:俄罗斯最新型号的核弹撒旦-2射程在1.1万公里之上,能够同时携带十几枚核弹头。如此威力的核弹只需一颗便可抹掉整个法国或者是德州,相当于广岛核爆炸的两千倍。俄罗斯除了大力发展核力量之外在电子战、激光武器、空天武器等高端武器方面也极为重视,所以俄罗斯在这些领域拥有毫不逊色美国的实力。

在尖端武器方面美国拥有的武器装备在俄罗斯几乎都有对应的型号:弹道导弹方面美国有“民兵”,俄罗斯有“白杨”。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北斗系统、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欧盟伽利略系统这四大全球导航系统。俄罗斯在空天技术方面继承了苏联航空航天优势的同时也一直在加大投入: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空天部队大型反导雷达站以及反卫星武器方面的发展都证明俄军在研发新一代尖端武器时并没让美军这个主要竞争对手甩下。同时俄罗斯作为拥有一票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G20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俄罗斯在国际上的政治军事影响力是包括美国在内任何国家都不能忽视的,然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却与政治军事影响力不相匹配。俄罗斯的经济总量约为1.46万亿美元,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十二位。试问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十二位算差吗?俄罗斯经济实力只是与其作为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但俄罗斯经济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糟糕,不过经济问题的确是制约俄罗斯成为超级大国的障碍之一。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经济之所以相比叶利钦时代有所复苏并不是建立在对俄罗斯经济体制和生产技术的改革基础之上的。

事实上苏联时代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今天的俄罗斯依然存在。俄罗斯经济之所以能在普京上台初期出现好转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普京政府巧妙地利用了俄罗斯的自身优势: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之上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苏联时代则为俄罗斯奠定了坚实的军工基础,俄罗斯正是凭借这些优势通过出口油气资源和武器装备创汇。普京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明确知道俄罗斯的优势所在并通过对这种优势的利用摆脱了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局面。通过对外能源出口不仅为俄罗斯带来了高额的外汇收入,俄罗斯还以切断石油天然气供应作为遏制战略对手的外交手段。

然而由于缺乏体制和技术层面的改革创新,这种单纯拼优势的发展模式总有将自身优势耗尽的一天,因此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以及西方国家的制裁使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近年来明显放缓。迄今为止俄罗斯经济片面依赖于能源产业的状态并未得到改善,以致于俄罗斯这个能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却几乎见不到国产汽车,在办公室中也几乎见不到一台国产电脑。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其引以为豪的军工生产构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毕竟再先进的装备也需要资金进行维修保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以致于缺乏足够研发经费的军工产业不得不自废武功。

当然经济问题也并非制约俄罗斯成为超级大国的唯一问题。俄罗斯尽管是世界第九人口大国,但俄罗斯的人口规模自年苏联解体以来经历了持续22年的负增长:年苏联解体时的人口约为,这比当时的美国还多出多万人,是当时全世界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当然俄罗斯只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尽管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实际上不过相当于分家后的大儿子接管了家业,不过当初分家时各加盟共和国都带走了一部分苏联人口。如果仅止于此还不是什么大问题。

更令俄罗斯困扰的是:俄罗斯的人口不是低于苏联,而是相比苏联时代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出现了负增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外流和生育下降的现象:从年到年俄罗斯人口几乎下降万人,平均每年以万的速度在下降。这已严重影响到俄罗斯劳动力和兵力的来源,俄罗斯的人口问题甚至使世界上出现了这样的讨论: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将随着人口的自然减少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甚至有使俄罗斯亡国灭种的危险。普京上台后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于是在经过一系列措施手段后终于在年止住了俄罗斯人口的下降趋势。

不过俄罗斯在经历年之后几年的发展只增长了万人口。就这还是包括了克里米亚的人口统计数据,也就是说俄罗斯在从乌克兰拿走克里米亚后的人口还不及苏联解体之初不含克里米亚在内的俄罗斯人口。如今的俄罗斯相比苏联解体之初的年1.49亿人口减少了万人。年本已出现好转迹象的俄罗斯人口增长问题再生波折:这一年俄罗斯全国出生人口为万,较年减少20.3万,而同一年的死亡人口为万,再次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存在着男女人口比例失衡问题——根据年的全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俄罗斯男女人口比例为:。

俄罗斯尽管是一个国土面积辽阔、资源储备丰富、战略纵深广阔的大国,但俄罗斯的地缘结构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地处高寒纬度造成俄罗斯气候严寒,这对俄罗斯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是不利的。年到年期间在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下政府投入了67亿卢布并动员了数十万志愿者到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开垦了万公顷的土地,然而尽管西伯利亚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垦荒所实现的粮食增产不仅极为有限,更糟的是导致了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到60年代初随着垦荒区风沙侵蚀的日益严重使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遭到了破坏。

地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北临北冰洋、东接太平洋、西滨波罗的海和黑海,然而俄罗斯参与国际航运贸易的条件并不好。北冰洋航线常年封冻,利用价值相对偏低。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冬季封冻,需要借助破冰船的协助才能通航,何况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距离俄罗斯的核心地带实在过于偏远,对俄罗斯国家整体经济的帮助有限。西部的波罗的海和黑海倒是俄罗斯参与国际国际航运贸易的生命线,然而波罗的海和黑海都属于“内海”或“半内海”,其出海口都不掌握在俄罗斯手中,俄罗斯要通过波罗的海和黑海进入大西洋参与国际国际航运贸易就必须通过别国的领海。

有着.8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俄罗斯尽管曾凭借其辽阔的战略纵深拿破仑和希特勒折戟沉沙,不过辽阔的疆域也给俄罗斯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随着边疆地区和中央的地缘距离逐渐疏远,管控难度也越来越大,加之周边各邻国几乎都曾和俄国有领土纠纷,极易陷入被人群殴的境地,所以拿破仑和希特勒轻而易举就几乎挑动整个欧洲进攻俄国......即使在不考虑战争因素的前提下俄罗斯同样面临来自北约和欧盟对其战略空间和市场范围的挤压,而俄罗斯和乌克兰、波兰等国较为尖锐的关系则使这些国家很可能扮演北约和欧盟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和市场范围的马前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