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面俄版战狼
作者:Astoria
一、浪子弑父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一个毛头小子,在圣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就读,而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摇摇欲坠的农庄。尽管学费高昂,家境一般,他却学会了大手大脚地挥霍。当他再一次向父亲要钱时,父亲给他写了一封信,“你还抱怨父亲给你寄的钱太少吗?就连我自己也急需添置新衣,虽然旧的那些早已破破烂烂,可我整整四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在我自己需要用钱的地方,我连一个戈比也拿不出……这些钱你要省着花,再说一遍;我没有能力很快再寄钱给你。”
这大概是父亲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年6月6日,他父亲去农庄办事,返回途中因中风去世。但是,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他父亲来农庄时心情不好,借着酒劲骂自家农奴是不干活的懒汉。积怨已久的农奴一拥而上,把他父亲群殴而死。他的弟弟安德烈在回忆录里承认,家人们之所以放弃追究,是因为,如果报给当局,这些农奴都会被流放西伯利亚,然后农庄会破产,他们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
这件事,很有可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状态乃至创作都产生了影响。在年,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弑父者》(DostojewskiunddieNateritumg)中提出,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弑父情节,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父亲之死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伊万·卡拉马佐夫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合谋杀死父亲的情节,反映了作家少年时潜意识里有过的愿望。
老卡拉马佐夫,《卡拉马佐夫兄弟》插图,鲍里斯·利沃维奇·涅波姆尼亚希绘
在外人面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亲的死缄口不言。相反,他说起早年病逝的母亲,却总是无所不谈。弗洛伊德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对父亲的冷漠态度,是出于负罪感。家中弟妹甚多,本已入不敷出,他却索要金钱,给父亲增加压力,已经成了一个军校生,却无法为家人分忧,无论父亲是死于非命,还是单纯死于中风,他都有一定责任。因此,父亲的死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内疚和自责。但是,他也获得了可供支配的金钱以及更宝贵的自由——摆脱强有力的控制,从事自己一直想从事的文学创作。年夏,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军校毕业,开始为参谋部绘制地图。虽然父亲的死给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仍然衣食无忧。在圣彼得堡的花花世界的刺激下,他的奢侈更加变本加厉了。每次给监护人——他的妹夫卡列平写信,他只有一个目的——要钱。信里的措辞和语气也不像当年向父亲写信要钱时那样尊重,而是直截了当,有时甚至是蛮横。有好几次,除了每月的生活补贴,卡列平还给陀思妥耶夫斯基汇去了几笔大额款项,每次都被挥霍一空。“我的日子过得太漫不经心了,这是全部问题所在”,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
《白夜》插图,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漫不经心”,大概是从圣彼得堡的上流文学艺术圈里学来的。这个圈子里的人往往出身非富即贵,崇尚视金钱如粪土,今朝有酒今朝醉。出身下层贵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染上这种毛病,就像是“少爷的身子跑堂的命”。此外,他也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浪漫派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通常都是放荡不羁,热衷于冒险、决斗,当然还有赌博。青年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便已表现出对纸牌和轮盘赌的狂热爱好。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申请从参谋部辞职,退出现役,并要求妹夫把他继承父亲的遗产份额折成一千卢布,一次性支付给他。经过一番扯皮之后,他拿到了这笔钱,却和妹夫闹得不欢而散。
他之所以辞职,是想搞文学创作。在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识字人数的大量提升,文学与金钱的结盟催生出一股淘金热,而那些精明的出版商成为最大的赢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想成为这股文学热潮的受益者,并为此总结出一条公式∶“工作,冒险,赚钱。这便是力量之所在。”
二、掌掴重生
自年起,在圣彼得堡名流彼得拉舍夫斯基的公寓里,每周五晚上都会举行聚会,讨论热门的各种社会、哲学和文学话题。其他圈子的聚会往往是AA制客人分摊餐费,而彼得拉舍夫斯基家的聚会由主人自掏腰包。对于囊中羞涩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这一聚会格外有吸引力。
随着年革命的爆发,在巴黎、柏林和维也纳出现反君主专制的起义。受到西欧革命的威胁,沙皇尼古拉一世采取了一系列管制措施。这些措施的第一项就是——加强审查制度,禁止发表任何批评政府的言论。被革命火种引燃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里,流传着别林斯基等人的著作,如《致果戈里的信》,还出现了废除农奴制、反对沙皇专制的呼声,甚至有人创作了抨击农奴制的文本《一个士兵的话》,并且拿去印刷。因此,有34人很快就被沙俄的秘密警察逮捕,其中15人被判枪毙,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此列。
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然而,沙皇像猫捉老鼠一样捉弄了他们。年12月,这一群人被押赴刑场,在寒风中等来的却不是子弹,而是沙皇的赦免书。由于沙皇陛下“慈悲为怀”,他们被改判为流放西伯利亚,以列兵的身份服苦役。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沙皇的假处决称为“重生”,尽管西伯利亚的苦役让他吃尽苦头,还诱发了今后一直折磨他的癫痫病,可是他觉得活着已属不易,更加感谢沙皇的大恩大德。年和年,他先后创作了两首诗,由头是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两国与奥斯曼结盟对付俄国。在第一首诗里,他对俄国三大支柱——东正教、专制主义和民族性作了一份“爱的表白”。年2月,丧师失地、接连惨败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驾崩,这年夏天,他又在第二首诗里对沙皇大肆讴歌,如他的传记作者古斯基所说“把掌掴自己的手捧到嘴边,恭敬地亲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被送到了太后手里,当局把他从列兵提升为下士,改善了他的流放处境。他再接再厉,在年春又创作了一首庆祝尼古拉一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加冕的诗。对于这三首诗,他的弟弟毫不客气地评价道:“你的诗我读过了,我觉得写得很烂。诗歌这玩意儿不适合你。”这三首诗,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未收入自己的作品集。
西伯利亚的苦役犯
历史证明——农奴制禁锢了沙俄的发展,亚历山大二世在年主动废除了农奴制,而这些可怜虫却要在十二年之前经受这样的折磨和羞辱。如果是一个神经刚硬的男子汉,也许会为沙皇的“赦免”而感到恼羞成怒。但是,有些神经像橡皮筋一样,被崩得太紧,再松下来就会变得无力,像普通的绳子一样毫无生气。
结束长年流放的生活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返回圣彼得堡,年与弟弟办了一个杂志《时代》,以“根基主义”来描述办刊理念,即在“斯拉夫派”与西化派之间寻求平衡。尔后,他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死屋手记》等小说相继出版,为他带来滚滚财源,使他可以在年夏天前往欧洲旅行。可是,他却感受不到旅行的乐趣,无论是巴黎、柏林、海德堡,在他眼里都是一片黑暗,就连瑞士的山水风光也索然无味。他对欧洲的描写,更多是出自“严冬般的宿怨”的视角,站在了西方文化的对立面。
“死屋手记”
年,他在流放地娶的妻子玛丽娅在圣彼得堡病死,在为妻子守灵期间,他的头脑中萌生出了一些念头,后来逐渐形成一套思想体系。与几十年后另一个来自圣彼得堡的写手安兰德一样——严格意义上,他俩都不是哲学家,而是用小说来传达自己的理念。因为小说通俗易懂,不像大部头的哲学著作那么晦涩,他们的思想能吸引大批信徒,被奉为圭臬。
三、二律背反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比他小25岁的安娜结婚。虽然债台高筑,但是《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等书给他带来了不少财源,拆了东墙补西墙,倒也不至于破产。为了躲过国内的债主,也为了安心创作,他的妻子典当了嫁妆换来了旅费,他再次前往欧洲旅行。
本来他们只打算在欧洲待几个月,却因经济原因而一拖再拖,一直待了四年多。他在赌场把旅费输得精光,朋友借来解决燃眉之急的钱,照样被他挥霍一空。由于生活窘迫,无论在德国、意大利还是瑞士,大部分时间都在赶稿,反正他也对景点兴趣缺缺。这段生活为他的反欧情绪提供了新的养分,同时也为他对西方社会堕落的抨击多了“直接经验”。
第二任妻子安娜
在此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舅子伊万来瑞士拜访,向他谈到一个非常奇葩的人——涅恰耶夫,这促使他写出了小说《群魔》。
“涅恰耶夫”(Нечаев)这个姓在俄语里是“出人意料”的意思,他的生父姓埃皮什科夫,与女农奴生下了他,于是给他安上了这个姓。他接受过一定的教育,由于遭受不公的命运,他对特权阶层充满憎恨,认同无政府主义思想。他为自己捏造了一个“俄罗斯革命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在瑞士与无政府主义“大佬”巴枯宁、赫尔岑和奥加廖夫搭上了线,从巴枯宁那里得到了卢布,还曾追求赫尔岑的大女儿娜塔莉亚,却毫无结果。与他曾有一面之缘的恩格斯,毫不客气地评价道:“涅恰耶夫,不过是个流氓而已”。
在《革命者教义问答》里,涅恰耶夫开门见山地说:“革命者注定是牺牲的人。他的一切都应当贡献给唯一的绝对的事业——革命事业……他对自己是残酷的,对别人也应该如此。他应该准备随时牺牲自己,并且准备亲手毁灭妨碍达到这个目的的一切东西。”
返回俄国,涅恰耶夫在莫斯科农学院的学生组织发动一场革命。他的独断作风激起同僚的不满。在年冬天,大学生伊万诺夫威胁要退出五人委员会,被他和另外四人谋杀。四名同谋被逮捕,而他逃到了瑞士。赫尔岑的大女儿在年夏天写道,“……现在巴枯宁甚至奥加廖夫都确信他们被骗了,并与涅恰耶夫及其同志断绝了一切关系。”巴枯宁在给奥加列夫的信中则写道:“没什么好说的,我们都是傻瓜。”年,涅恰耶夫从瑞士被引渡回俄国,监禁十年后去世。整个事件,可谓是一地鸡毛。
《群魔》的背景设置在年代的俄国的一个虚构的城镇,主角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的原型是涅恰耶夫,他招揽信众,组织了一场未遂革命。学生伊万·沙托夫与“革命者”决裂并谴责他们,然后被杀害。
《群魔》()剧照,基里洛夫的自杀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伊万·沙托夫塑造成了正面的“俄罗斯的英雄”,后者背弃“革命者”,是由于坚持信仰上帝。回国之后,他向皇储亚历山大三世寄去一本《群魔》,在附函中写道“我希冀您,殿下,作为世界上负有艰巨使命的伟大皇帝的储君、俄国未来的领导和主宰,可以俯察我的意图,即用艺术形式描绘我国当前文明中最危险的祸害”。
虽然他和弟弟主办的《时代》在上一波封禁中躺枪,但是由于他紧跟上意,他回国后便被俄国保守派梅什切尔斯基招募,在《公民》杂志任主编。不久后,他加入了“斯拉夫慈善委员会”,该委员会旨在“帮助受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斯拉夫同胞重建东正教信仰”。他还加入了“思想启蒙爱好者协会”。该协会虽然名为启蒙,实际上金主是俄国东正教会,旨在“抵抗西方启蒙思潮的影响”。
虽然一次次被沙皇玩弄于鼓掌之中,但是他的一切——生命、金钱和地位,都来自于沙皇的恩赐。他在杂志上为沙皇大唱赞歌,尤其是~年巴尔干危机中,把战鼓擂得咚咚响。他不仅站在左派和自由派媒体的对立面,还向托尔斯泰发出挑衅。和平主义者托尔斯泰相信战争是人类的原罪。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战争是一场道德上的洗礼,它可以激发人的勇气,自尊和牺牲精神;在和平时期,这些品质会随着时间被消磨殆尽。
沉浸在“斯拉夫的天命”里的他,浑然不觉自己的国家本身就中了魔。即使按照东正教的说法人人都有罪,要在上帝面前忏悔,但是沙皇归根结底也还是一个凡人,俄罗斯归根结底也还是一个地上之国,凭什么可以妄称天命,凌驾于万国之上?凭什么为了天国之故,整个世界都要赞同俄罗斯?自称上帝的代理人,和“革命的代理人”又有多大区别?四、泥塑胎神
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认为充满悲情色彩,但是,无论是十九世纪的的普通作家,还是现在的我们,都达不到他在当时的生活水平,出国旅游,整租别墅,雇几个佣人,这是难以想象的。
《作家日记》使他在俄国保守派里声名鹊起,更为他带来滚滚财源。他在圣彼得堡不远处的旧鲁萨买下地皮,盖了一座别墅。年,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之际,他以斯拉夫慈善协会的名义寄去一封贺信:“尊敬的沙皇陛下,最仁慈的君主!人民颂扬爱戴其君主,视其如父。……回首过去往日,在我国知识阶层中,科学和启蒙的硕果固然令人欣喜,却也有杂草在滋生蔓延。……在这些人周围出现了一群狂暴的破坏者,一群盲目无知的愚人,这些误入歧途的年轻人,最终屈服于一股黑暗的地下势力,这股势力首先是俄罗斯的敌人,同时也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敌人……我们斯拉夫人协会会恪守我们的信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房,晚年重要作品《作家日记》、《卡拉马佐夫兄弟》于此创作少年时代对父亲的负罪感,一直是他的心魔。正如他在《罪与罚》里描绘的那样,一个人犯下了一桩罪行,又犯下了十桩罪行来掩盖。因为自己犯罪,精神压力大,努力为自己减压,导致行为怪异,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沙皇是“俄罗斯人的小爸爸”,自然也是他的爸爸。他对沙皇的颂扬,除了为了名利之外,还有向“纯粹的斯拉夫”回归的心态,试图以此来拥抱自己的“父亲”,就像是为自己内心开脱的罪犯一样,主动“打断了自己的左腿”。
《卡拉马佐夫兄弟》最终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小说里面的老卡拉马佐夫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恶棍,被儿子杀害。实施犯罪的是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但是长子德米特里却被误判有罪。德米特里认为自己想过杀死父亲便已经是犯罪,同时悔恨自己过去的荒唐生活,所以甘愿被罚,次子伊万则因为自己给弑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陷入精神崩溃。陀思妥耶夫斯基借此来表达对革命的否定,他用弑父喻指造反,在他的笔下,热血青年从理想主义者和潜在的社会主义者蜕变为虔诚的基督徒,走上了以受苦来自我净化的道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出殡仪式,年1月31日,圣彼得堡
年,正当陀思妥耶夫斯基声名如日中天之时,他的生命却骤然走到了尽头。他的葬礼被沙俄当局大操大办,成千上万人送葬。在第一天就有67家研究机构向他敬献花圈,包括研究所、大学、报刊和协会。在他死后,他的遗孀安娜积聚了做梦也不敢想象的财富,在克里米亚半岛买下了一幢别墅,成为革命前俄国上流社会的一员。在一张安娜晚年的照片里,她“手里拿着一本书,端坐在真人大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胸像前,神态自信而坚毅,就像一个变身圣殿卫士的富婆。”
晚年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全盛时期。那段时期,俄罗斯在巴尔干点燃战火,在中亚大举攻城略地。巧合的是,他死了不久之后,俄罗斯的胜利也戛然而止了。在~年的第九次俄土战争,成了沙俄的最后一次胜利,之后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接连惨败,终于亡国。
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为文坛对手的托尔斯泰,在年离家出走,死在一个荒凉的小车站。托尔斯泰想放弃稿费收入,想把土地分给庄园里的农民,他预感到沙俄的国运不会长久,马上会天下大乱了。但是他的家人,特别是他妻子不理解他,最终闹翻。他愤然离家出走。
为什么衣食无忧的托尔斯泰坚定地反对一切战争,半生坎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却癫狂地鼓吹霸权与扩张?这个问题或许不那么容易回答。但有一件事是显而易见的:只有足够癫狂,才能装作东正教里的“圣愚”,为肉体凡胎的沙皇泥塑金身。癫狂是沙俄精神的外化表现,论证“西方文明腐朽没落”,可以让沙皇更理直气壮地鞭挞世界。
“青年维也纳”是历史作家高林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园地,喜欢聊旧欧洲的社会、文学、音乐及风俗轶事,其趣味可以概括为“他们在过去憧憬我们,我们在他们憧憬的年代里怀念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