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再低也要为好餐厅工作,这是他给年轻厨
波登在这部半自传作品中,探索了自杀前近10年的心态转变。
《半生不熟》是美食反叛者安东尼波登的最后一部回忆录。年6月,波登在法国的旅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成名的那部《厨房机密》中,他曾留给年轻厨师们14条建议。其中一条便是,“阅读烹饪书和业内杂志。也要了解这个行业的历史,当自己身处惨痛境地,可拿历史背景参照。”波登的半自传作品《半生不熟》便是一种参照。
和你想要质疑的一样,当波登和美食评论家们在高档餐厅共进晚餐时,他心里也在想,能够和他们一起吃饭,并不是因为自己厨艺精湛。他同时感概命运的神奇,要不是自己暑期去当洗碗工,就不会有去厨艺学校学习的兴趣,更别提当厨师,甚至后来的主厨了,也不会有到全世界探索美食的机会。
在书里,他一面细致地描绘那些美食背后的输家,一面鼓舞自己“人生一点都不糟”。就像蔡宸亦翻译的这个版本,书名副标题是“厨室的黑暗与光明”。
“我30出头以前,大致上知道每天该做什么──取得海洛因。”,“到了44岁,我突然发现自己该有全新的人生”,他出版了畅销书,做了电视节目,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去了很多地方。然后,决心有个孩子。“现在,小女孩变成一切的重心”,他想要再次新生,“当时看来,那彷彿是某个漫长、荒诞、怪异、精彩、但近来愈走愈糟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尽头,却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除了靠文字揭露严重损害餐厅员工的伤病和嗜瘾、低薪和火爆脾气,波登的荧幕形象更有启发性。年左右,波登转战CNN,新节目《未知之旅》(PartsUnknown)第一次明确地将话题从美食拓宽到人文政治。
波登在菲律宾街头尝试小吃pic/thenational.ae
他告诉食客,如果没有墨西哥员工的工作和才华,纽约很多知名餐厅都会停业。移民故事、社群文化、劳工福利、社会问题,透过美食,呼之欲出。对于那些心态封闭的节目观众而言,他作为一个美国人,展现出对异国文化和生活有兴趣、理解力和同理心。同时,他不遗余力反复重申,要尊重为你准备食物的人。
时至今日,当你观看纪录片《不中看的美食UglyDelicous》后,不难发现,明星主厨大卫张正是承继了安东尼波登对美食的看法。
而当你执着于到底什么是传统正宗中餐时,不妨看看他的书开拓下思路。
最理想的入行方式,是直接一头扎进泳池的深水区。在申请学生贷款和烹饪学校之前,建议你先去看看自己是什么料。千万不要怕麻烦。
你喜欢挥汗如雨、手忙脚乱、无休止的压力和闹剧、低薪无福利、不平等待遇和做无用功吗?你对割伤、烧伤以及各种身心危害习以为常吗?你对正常作息或正常生活毫无留恋吗?
还是你其实是一个正常人?
你要先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省的发现晚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我建议你先去忙活的厨房做做义工。苹果蜂、星期五餐厅(T.G.I.Friday’s)或者随便什么老牌餐馆都会要你。只要有馆子愿意放你这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傻叉进他们的厨房,毫不留情地折磨你,都是可以去的。洗碗盘、配餐、跑腿儿做小三子,过完六个月做牛做马的日子,你要是还对餐饮业有好感,觉得自己可以在这行有所作为,那好吧,欢迎你。
既然你本就是个一团糟的烂人,留在正常人的世界也寻不到开心,那你可以考虑下烹饪学校。如果有可能,尽量上最好的学校,至少确保毕业时基本功已经到手(了解知识、熟悉技能)。“brunoise”的意思,你已经懂了,用不着厨师费劲儿解释半天。这是上过学的人比较明显的优势。如果他们在厨房的另一头大喊“去炖羊颈”,你也不会一头雾水,而且你还懂得破开鸡身、打开生蚝、煎鱼的奥秘。虽然知道这些并非绝对必要,不过知道总比不知道好。
从学校毕业后,你得尽量去最好的厨房工作,不要怕辛苦和加班,并且离家越远越好。这段经历对前途至关重要。我就是在那时候荒废的。
青年时期的安东尼波顿
我从烹饪学校出来后,以为世界是我的掌中之物。我自以为找了份高薪工作——以当时的标准,日子确实也算是过得滋润。同事们都是朋友,我们整天混在一起,一起找乐子,一起偷懒。总之,我当时觉得自己既有天赋又很优秀。
而我其实既没有天赋,也算不上优秀。
我漫不经心,不假思索地认为,与其劳时费力找工作,能在二三流甚至四流的餐馆永远混下去,实属天赐良机。谁知道这是条不归路。你的胃口像个无底洞,我指那种能用钱填满的胃口。随着年纪越大,钱只能越挣越多。你再也没机会干别的了。
转眼之间十年过去了。我那个简历,客气点说,叫平淡无奇,说难听点,就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总之,我无能的程度令人发指。跟我的那些朋友们比比就知道了,最简单的事实,我干不了他们的活儿,没那手艺,差远了,可能都上不了手,更别提施展厨艺了。而且这差距,再没机会弥补。这事儿,都让我悔青了肠子。当然,我也有所谓好的工作习惯,但那离乔尔·卢布松(JoelRobuchon)要求的厨师纪律也是相距十万八千里。是我离开烹饪学校后错误的决定,害我如今后悔莫及。
法国世纪厨师乔尔·卢布松(JoelRobuchon)也于今年8月去世了
我当时年纪还轻,但与我失之交臂的,是主厨的一整个光辉生涯。我当时的选择决定了我后来近二十年的人生走向。要不是我莫名其妙鬼使神差地写了本《厨室机密》,现在五十三岁的我大概还守着一个不知名的二流餐馆的烤炉,背负一堆欠付税单,没上过保险、长着一口烂牙,负债累累,纠结着自己越来越不值钱的身价吧。
如果你今天二十二岁,身体健康还笃信好学,那我建议你去周游世界,越远越好,就算打地铺也在所不惜。看看世界上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到哪儿都学学当地人。就算钱再少,也要去最好的餐馆工作——如果他们能要你的话。总之要竭尽所能虚张声势制造机会,坚持下去,因为再伟大的厨房都可能需要帮手。我有个三星米其林厨师朋友,接连好几个月都收到一个孩子申请来工作的传真。我朋友当然每次都回答“不”,但最后,他终于崩溃了,被这孩子不屈不挠的强大意志所征服。
根据餐厅杂志,Mugaritz餐厅被认为是自年以来世界上最好的餐厅之一。
在人生的那个节骨眼上,借钱去旅游,去混点高级厨房的工作经验,比为了一个文凭而去借学生贷款值多了。烹饪学位固然有用,但价值有限。你要是能在Mugaritz餐厅或L’Arpège餐厅或Arzak餐厅待上一年,你的人生就此翻天覆地——从此之后平步青云,想去哪儿工作都行。大厨们彼此都熟,搞定一个,就等于搞定一批。
但是话说回来,要是你真有了这个机会,可千万别搞砸了。
还是这句话,大厨们彼此都熟。
《半生不熟》
作者:[美]安东尼·波登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雅众
译者:蔡宸亦
出版时间:年11月
波登剖析了他的所见所闻,不时穿插自白、批判与调查,并以其犀利的笔触,点评或质问美食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名厨杰米奥利佛(JamieOliver)、颠覆精致美食界的年轻主厨张戴维(DavidChang)、推崇慢食的爱莉丝.华特斯(AliceWaters)、爱批评他的评论家亚伦.瑞奇曼(AlanRichman)。
-end-
想成为摇滚主厨?这里有4个有趣的想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