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产生的
据当时经济学家扎·德·夏托夫斯基的计算,地主用一个农奴每年花费卢布,而雇一个年工,则只花费85个卢布。因此,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在十九世纪中叶日益增多。有些地主变农奴为家奴,每月予以较多给养;有些地主则允许农奴交纳赎金而予以释放,把他们当作雇工来役使。
俄国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就这样逐渐发萌成长,而农奴制就这样日趋衰落。此外,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还表现在农奴的分化上。乌克兰、别洛露西亚和立陶宛等地区,因不按人口而按耕畜多少分配份地,农奴分化过程更为迅速。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农奴,拥有以主人名义购来的农奴,日益富裕,上升为富农;而大多数无马无牛的农奴,日益贫因,最后变为雇工。
总的看来,俄国工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虽因封建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而成长很慢,但到年前夕,要求突破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开辟发展道路的客观条件,业已成熟。据上述各方面的史实,可见年前夕,俄国经济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年农奴制的“废除”,正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表现。俗话说水到渠成、势所必至,在历史发展规律面前,连极端凶横专制的沙皇也不得不进行其所谓的改革。
年2月19日,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次改革有其悠久的经济政治根源。从经济上看,到十九世纪中叶,日益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与封建农奴制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很尖锐。一方面,封建农奴制使农业技术难于改进,生产率极其低下,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而自陷于深重的危难里面;另方面,日益成长的资本主义成分,虽然在促使农奴制经济趋于崩溃,却还遭受着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因此,废除农奴制,便成为当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正如列宁所说:“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从政治上看,激烈的阶级斗争是促使俄国农奴制废除的另一根源。年到年,农奴暴动计达次,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频繁,严重威胁沙皇统治。
加以克里木战争(~年)的失败,彻底暴露农奴制的腐朽,使沙皇政府和地主阶级也认识到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为了保持统治和维护农奴主的利益,沙俄政府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如列宁所说:“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既然这次改革是以保持沙皇统治和维护农奴主利益为目的,那么其不彻底就不言而喻了。
第一,改革法令规定地主有权确定“份地”的大小。农民所占耕地,如小于份地,一律不添补,如大于份地,则须奉还地主。这使地主夺去大量农民土地。法令还规定,如果农民“同意”以改革前份地的四分之三交还地主,可以不经“赎买”而获得其余四分之一的耕地。这使农民无缘无故就失去四分之三的耕地。据统计,改革法令使农民失去万俄亩的耕地,而同时被夺去的公有地如草地、池塘、森林等还不在内。可见改革的结果,不是农民获得耕地,而是农民丧失耕地。
第二,对于掠夺后所剩下的既少且坏的土地,法令还规定农民须交纳巨额赎金才能获得。地主农奴所获得的份地,按当时市价只值5.43亿卢布,而他们却被迫交纳了15亿卢布之多;加上采邑农奴和国有农奴所交纳的赎金和代役金,总计不下34亿卢布。可见所谓改革,其实是对农民进行一次公开的无耻抢劫。
第三,农民用高价赎买而来的“份地”,法令规定不属农民个人所有,而归公社所有;不经地主同意,不得改变现行轮种制。可见农民只在名义上获得份地,实际上份地所有权仍属地主。这一切,表明年的改革很不彻底,农奴制并未认真废除,地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是俄国农村经济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低估这次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列宁曾说:“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前进的一步。”
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越来越快了。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这次改革,毕竟扫除了主要的封建阻碍,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开辟了发展道路。
在俄国,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重要条件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在十九世纪前半期和年的农奴制改革中进行的。其主要方式有: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国内殖民、战争掠夺、恩赐、包卖和专卖、赎地办法等。从十八世纪起,作为原始积累直接源泉的土地剥夺过程,已在俄国中央地区和边区加强起来。
彼得大帝为发展乌拉尔工业,把巴什基尔人的森林地据为“国有”,将它分配给工厂所有人。乌克兰许多地区的地主们,大肆掠夺哥隆克人和农民的土地,形成数达几十万俄亩的大地产。这就使无数农民丧失土地,形成巨大的贫民队伍。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失去土地的贫民大量转化为工业雇佣劳动者。
在年的改革中,对农民土地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大剥夺,基本上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这一主要过程。在殖民掠夺方面,俄国与英法诸国不同,是在本国的“边区”进行的,即所谓国内殖民。掠夺的办法有勒索、征税、酒的陶醉、交易诈骗(如以假玻璃珠换取贵重皮货)等。这在十六、十七世纪已剧烈进行,十八、十九世纪更加残酷。彼得时代和彼得以后时代,对中亚细亚和高加索的多次进军和无情掠夺,使这些“国内殖民地”成了原始积累的无穷富源。
在战争掠夺方面,十八世纪频繁的战争也是积累财富的广大源泉。对侵占地区居民的劫掠和承办军用物资所发的横财,数额之巨以百万计。这些钱财落到元帅将军和资产阶级豪门之手,大都转化成为资本。在恩赐方面,俄国沙皇的手面较之英国国王更为挥霍。那些宠臣嬖人所得的赏赠,不仅有广大的领地和成千上万的农奴,还有巨额黄金。
许多宠臣嬖人如孟什科夫、伏伦错夫、波将金、切尔内硕夫、鲁绵采夫等家族,在当时就已是工厂、矿山的大所有主。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他们的后裔则成为特许承租人、工业家、公司创立人、工厂和银行股票所有人。包卖和专卖是货币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大源泉。专卖虽由国家实行,但有关的商人和朝臣却从中赚取了巨万财富。
然而在包卖制度(特别是酒类包卖)面前,专卖之利就不免黯然失色了。国库由酒类包卖所获收入,年为万卢布,~年达万卢布,而~年则达万卢布,竟占国家总收入的40%,包卖主的利润十分巨大,据估计十九世纪中叶包卖主的一些合法所得,每年竟达6亿至7.8亿纸卢布之多。最后是赎地办法。
年的改革,取消了上述几种积累来源,开辟了一个新的积累源泉。这就是赎地办法。据统计,~年间,贵族地主通过这个办法从农民手中勒索去的所谓土地赎金达.8百万卢布之巨;如果加上农民向地主支付的所谓利息(赎金的20%),总额当在10亿卢布以上;如果再把其它开支算进去,则达20亿卢布。这个空前巨大的积累,一部分被地主奢侈享乐耗去了,大部分则存入银行或转投到铁路、工厂而变为股份资本。
总的看来,俄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比之典型的英国,形式上虽有不同,实质上仍然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仍然是“由征服,压迫,劫掠,杀戮,简言之,由暴力起重大的作用。”不过,由于农奴制自然经济的长期阻碍,俄国的原始积累却不充足,这就给外国资本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留下了活动的地盘,成为后来外国资本控制俄国的根苗。
年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劳动在工业中失去其存在基础,农奴制手工工场大量崩溃。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生产技术一时难于跟上,以致资本主义工场生产的增长不能抵补农奴制工场倒闭所引起的生产减退。熔铁量从六十年代初的1,万普特下降到年的10万普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建立适合于它的物质技术基础。于是产业革命被提上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日程。
早在四十年代,适应资本主义成长的要求,俄国从英国输入新式机器技术(主要用于纺织部门),已经揭开产业革命的序幕。改革后,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俄国才进入产业革命的主要过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