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也需要
友导读
年苏联解体。在苏联解体30年后,年俄乌冲突爆发。这两大事件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人归咎于经济落后,有人认为是体制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而对于俄乌冲突的真相,不同阵营的人更是针锋相对。
对此,著名学者温铁军教授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其经济的“非货币化”;俄乌冲突的本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债务国又一次联合起来企图把其它国家搞垮,再一次收割其资源性资产和工业制造业资产。这两大事件的背后,都有西方话语软实力在起着战争工具的作用。
拨开迷雾看清本质,探寻事实背后的规律——欢迎品读温铁军教授演讲。
注:本文内容是基于温铁军教授《金融资本时代的冷战演变十讲(从老冷战到新冷战)》系列课程第四讲和《温言铁语》讲座内容整理。与您分享,邀您共同思考。
苏联经济的“非货币化”——金融资本主导vs调拨物资计划分配
苏联经济体制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本质特点,在于其物资不是靠货币自由流通,而是依靠国家计划调拨,带来的结果是虽然苏联工业和农业生产总量并不少,但是不被计算在GDP中,经济增长在数字统计上的表现是增长缓慢。
苏联解体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经济的非货币化。
美国经济转化成金融资本主导全球获利的经济模式的时候,它可以靠开足印钞机,在全球占有利润。与此同时,大量发展中国家因为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还要引进西方的制度体系,逐渐西方化。发达国家特别是转移出设备技术的国家形成自己的债权,然后通过债权债务关系来获取收益。当然这会带动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制度改革要求。这种现象发生的时候,就意味着美国带领的西方体系,逐渐在扩张。
苏联东欧这个体系为什么不能同时扩张?因为苏联东欧体系在经济上有个本质特点,既然马克思主义认为金融资本是腐朽的、是寄生性的、是垂死的。金融资本将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于是苏联东欧在产业资本竞争阶段,仍然是沿着资本主义的一般工业化的方式发展。
众所周知,年形成了两种相互排斥的意识形态:苏联东欧国家即便在工业化之后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自由资本主义体系是排斥的。
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进入金融资本主导全球化的新阶段的时候,金融资本的寄生性是被大家都看得到的,因此苏东体系就一直坚持不进入货币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不发行货币,但他们不把货币作为主要的交易手段。我们都知道,如果手里没钱什么都不能。但是在苏联东欧国家,因为是计划分配物资的,同时内部形成了一个叫做“经互会”,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苏联东欧国家体系内,大家是经济合作、经济互助的,可以互相调拨物资,用调拨物资的这种计划方式,不走货币交易的方式,这样也能完成交换。只不过这种交换相对比较缓慢或者不是那么灵活,但是在经济上可以维持并且还可以有增长。
当时整个苏联东欧所生产的实物经济的总量并不少,但是因为不用货币,而是依靠物资调拨,不能对整个经济货币化,(按照西方的统计制度)不能产生收益。苏联东欧没有把金融变成一个能够自我发展的产业。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如果要想让货币的币值稳定,按照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你只有生产12块钱的商品,你才能对应发行12元的货币;如果你生产了8元的商品,你发行了1元的货币,那就意味着货币是贬值的,就意味着货币出现不稳定。
所以从原来的教科书上来看,整个苏联东欧体系属于非货币化经济。因为苏联东欧不使用货币作为主要的交换媒介,所以相比于依靠货币经济来推高虚拟资本交易形成增长的那种方式,它的货币币值确实要高得多。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的1卢布,能换大约3美元。所以那个年代苏联的一个职工,他工作几十年,总能存个1—2万的卢布,那就意味着他有3—6万左右的美元,那就算是中产阶级。再加上苏联的资源非常丰富,你只要是一个职工,有5年工龄,国家就给你免费分配0.5公顷的园地。
所以苏联经济自身并不是停止增长或者衰退了,它只是没有像西方那样进入金融资本主导的经济增长,表面上增长没那么快。
但是当时整个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发展经济体,已经随着大量引进西方的设备和技术,逐渐在体制上开始向西方的制度转移了。于是,大多数国家就都转为用GDP来做经济统计。我国此前统计的是工农业总产值,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改为计算交换中的增加值,也就是改为西方的统计体系。
当整个世界都发生改变的时候,苏联东欧最后也跟着发生了这样的改变。
因为苏联东欧一直都是非货币交易,比如说乌克兰生产小麦调给捷克,或者罗马尼亚调多少吨蔬菜调给东德,东德调多少车床给乌克兰,乌克兰调多少小麦给俄罗斯。这样的调拨各种资源、物资的计划分配体制不用货币,这就导致改成GDP统计之后,苏联东欧增长就显得和西方之间有明显的差距了。但这是当时世界潮流,苏联东欧也只能跟着改。
美国通过操控石油和粮食价格引发苏东内部要求变革
苏联是能源出口国、粮食进口国,美国压低石油价格,减少苏联换取的外汇,同时抬高粮食价格,迫使苏联将更多土地资源用于粮食生产,其他产物的产量减少,导致农产品供给不足,老百姓普遍不满,苏东内部产生要求变革的动力。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长期开展军备竞赛,双方都把大量的资源转向军事竞赛。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也要搞星球大战的对抗。美国利用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大量的生产能力调到向太空发展方面。这导致苏联社会上的一般消费品生产的投入就下降了,社会的满足程度也下降了。
苏联是一个能源出口国,但它是粮食进口国。上世纪80年代,美国搞了一种很有意思的价格游戏:把石油价格压低,把粮食价格抬高——压低石油价格,让苏联出口石油的收入大幅度下降,换的外汇减少了;而苏联得用外汇(美元)来买粮食,接着美国又把粮食价格提高了。苏联拿有限的外汇去买高价的粮食,逼迫其国内把更多的土地转为粮食生产,果品蔬菜产量下降。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苏联的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改变——农产品供给不足,老百姓的需求不能满足,导致大家普遍不满,演化成社会矛盾。老百姓认为苏联体制不好(所谓集权体制)。这时候整个西方已经进入金融资本阶段,能够带动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西方制度体系。西方占有全球的产业布局所形成的剩余在不断提升,所以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比较快,相对来讲就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开支。这一比较,就出现了苏联东欧认为是自己的体制上出了严重的问题,引发苏联东欧内部要求变革的动力。
这个时候苏联东欧就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离倾向,内部的各种反对派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大。之前苏联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强势发展军事力量和美国斗争。苏联领导人换成了戈尔巴乔夫这个所谓的改革派领导以后,首先是苏联国内改革派承认自己的体制不行,于是顺着社会上改革的呼声去推动改革,这样一来二去,苏联就走向了政治改革优先的道路。年,整个苏联东欧的阵营就已经松动了,到年苏联彻底解体,标志着整个苏东体制的崩塌。
苏联东欧体制解体——政治主权解体与金融体系崩溃
苏联解体让人感受很深刻的一点是,在政治体制解体的同时,金融体系几乎同步发生崩溃。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出完全放弃票证供应的深化改革措施,增发货币促进实体产品交换,避免重蹈苏联覆辙。
在苏联解体的这个阶段,我正好到苏联东欧去做调查研究。我走访了7个国家,一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些国家随着政治改革导致政权的解体,它的金融体系几乎是同步发生了崩溃。
这次苏联东欧调查研究之后,我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