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高达53万美元的国家,已经喊
一个在奥地利的学生说:洗一次澡要花多块,就决定不洗了。奥地利是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高达5.33万美元,非常富裕。8月奥地利通胀率达到9.3%,9月接近20%,其它欧洲国家也大抵如此。但现在,许多奥地利上街,口喊:“要温饱!要生存。”也许大家都很疑惑,这么富裕的国家,为什么要提到温饱这样的字眼。原因很简单:之前能够获得廉价量大的能源和粮食,现在买不到了。仅仅有钱是不行的,或者印钱并不会解决问题,只是拖延问题。更糟糕的是,通胀还将继续,产生的后果让人想起了30年前的苏联。年以前,苏联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保,物价四十年不变,生产的大部分商品将零售价直接标在商品的标签上,居民需要的通心粉、食用植物油、食糖等食品价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未变,肉类、奶制品等副食品的零售价30年从未上涨。年一个面包卖12戈比(0.12卢布),到年仍是12戈比。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居民手中的货币增多,生产和服务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居民所需的食品、农副产品和轻工产品严重匮乏。物价低廉,但却没有保障,出现了“隐式通货膨胀”。在低物价、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一方面造成囤积、抢买风潮,另一方面也浪费严重。苏联粮食和面包的价“倒挂”,农民将面包买回去喂牲畜。俄新一代革新派决心放开物价,使商品回到“货架”。按他们的设想,商品零售价充其量会上涨2倍,3个月过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生产厂家会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到时候市场充盈,物价趋干平稳。叶利钦通过电视向全国表示,“休克疗法”过后,到年秋天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有好转。然而事与愿违。两周后物价上涨幅度便超过了10倍。在一次电视直播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拿出一根香肠,提问主管经济的副总理盖达尔是否能说出香肠的价钱。盖达尔对着电视机镜头回答:1公斤香肠市场价是9-10卢布,实际上当时香肠的市场价已是90卢布。年,俄物价仿佛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不断攀升,年俄社会消费品的物价和服务费用比年高出26倍,而与年相比物价上涨幅度竟达百分之。仅仅一年,许多商品的物价便上涨了倍,甚至更多。年以前,乘坐一次地铁的票价为5戈比,也就是0.05卢布,当时的平均工资为-卢布。到年,地铁票价为0卢布,平均工资为80万-万卢布。在0倍的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下,居民的银行储蓄存款,顷刻间化为乌有。当时银行里居民的储蓄总额占年居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百姓损失惨重,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严重下降。所以,过惯富裕日子的欧洲准备好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