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印度为何与俄罗斯也保持着

近年来美印关系的密切使我们往往容易产生一种两国是盟友关系的错觉。事实上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的印度在理论上是没任何盟友的,倒是作为印度战略对手的巴基斯坦才和美国之间保持有盟约关系,不过就目前美国与印、巴两国的外交互动状态而言:没正式盟约关系的印度比有正式盟约的巴基斯坦更像是美国的盟友。历史上美国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就出于自身战略利益拒绝援助巴基斯坦。如今的印度尽管没和美国缔结正式的盟约关系,但俨然已是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准盟友“。

事实上盟友关系是具有一定排他性的,然而印度在与美国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同时与俄罗斯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众所周知美国和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是战略对手关系,然而印度偏偏就能同时和美、俄两国保持密切的外交关系。像印度这种能在美、俄之间同时脚踩两只船的似乎也就只有越南可与之相比。印度和俄罗斯的关系究竟有多密切呢?印度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就是从俄罗斯购入的。事实上如今印度军队的大量武器装备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那么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为何如此密切呢?

印度是一个有大国情结的国家。作为印度独立后的开国总理的尼赫鲁早在印度独立之前就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对印度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纵观印度独立以来历代政府的执政理念几乎都秉承了尼赫鲁提出的这一宗旨。这种大国意识自然也会反映在印度的外交政策上。

以世界级大国自居的印度从独立伊始就带头搞“不结盟运动”,拒绝选边站,外交政策非常灵活。以世界级大国自居的印度并不愿过度亲近任何一个大国,而是试图在大国博弈格局中坐收渔利。印度独立之时世界正处于美、苏冷战的格局之下,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构筑的殖民体系自二战结束后就日渐坍塌,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国家。这些新兴国家出于维护本国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愿卷入到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决之中,于是强调独立自主的不结盟运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这一时期印度顺应了广大新兴国家的不结盟意愿以反殖民反霸权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进行谈判时提出的。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提出了”不结盟“一词,在这次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的基础。年7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发表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四年后第15届联合国大会上这三位领袖又与印尼总统苏加诺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在纽约会晤磋商建立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在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中作为第三方势力的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印度是双方争取的对象,双方都不想得罪印度倒向对方,所以印度也就成为了冷战时期少有的同时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均保持着密切外交关系的国家。50年代美国在南亚战略上更为倚重巴基斯坦,所以美印关系相对冷淡。

与美印关系的冷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印关系的密切:当时苏联需要在南亚寻求盟友以制衡美国,而印度则需要苏联的经济合作与援助。年12月印度与苏联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但印度拒绝同苏联结成盟友关系,由始至终印度与苏联的外交关系被定位成一种密切的非盟友关系。进入60年代后印度开始致力于同时与美、苏发展外交关系。-年印度从苏联得到军事援助1.3亿美元。年印度又与美国达成协议:美国在此后的五年内每年向印度提供1.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美印关系的升温并没影响到印度与苏联的密切关系:年7月英迪拉·甘地访苏期间争取到9.7亿卢布贷款。年印度与苏联签订了新的贸易协定。这不仅扩大了贸易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苏联同意从印度大量进口工业产品。苏联已发展成为印度外贸的主要伙伴。第三次印巴战争前夕的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在新德里签订了为期20年的《印苏友好合作条约》。这份条约不仅使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联系进一步得以增强,同时还规定了两国在军事方面的合作。

印度与苏联之间的条约规定:签约双方保证不参加矛头针对另一方的任何军事同盟;避免对另一方的任何侵略,防止利用它的领土从事可能给另一方造成军事损害的任何行动;不向同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援助;在任何一方遭受进攻或威胁时应立即共同协商,以消除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保证两国的和平安全。当时就有人指出:这个条约实际上具有军事同盟性质,是对不结盟立场的破坏。英迪拉·甘地则拒绝承认这是对不结盟立场的背弃,只认为是在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处置。

整个70年代期间苏联一面增加对印度的经济技术援助和扩大两国贸易,一面大量向印度供应包括米格-29飞机在内的新式武器。在当时美苏对印度洋地区的争夺中印度被苏联视为重点拉拢对象。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希望在南亚格局中保持印巴力量的相对平衡。战争开始后美国停止了对印度的所有经济援助,其他西方国家随即纷纷效仿。不过美国也不愿将印度完全退入苏联的怀抱,所以战争结束后尼克松面对既成事实又施展起拉拢手腕。

尼克松第一次把印度称为”大国“和”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声称美国和印度并没利害冲突,表示美国正准备就双方未来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对话。年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印期间传达了他对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基辛格此行的结果是:双方同意共同建立一个委员会就经济、文化和技术合作进行磋商。同年美国的新总统福特访问了印度。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有所增长。然而年美国向巴基斯坦大规模供应武器使美印关系再次变得波谲云诡。

相比之下印度与苏联的关系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后更为密切起来:年印度与苏联签订的议定书中苏联承诺帮助印度发展包括钢铁、化肥、石油冶炼、石油化工、发电等关键工业部门。同年11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问印度期间受到了热烈的接待。11月29日印、苏两国领导人签订了未来15年的经济贸易合作协定。年英迪拉·甘地访问苏联期间在与勃列日涅夫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宣称双方在世界所有重大问题上的观点完全一致。

直到这时印度在处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外交关系时尽管没公开加入苏联阵营,但实际上印苏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远超过印美关系。这种状态直到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就任总理后才得到改变:拉吉夫·甘地执政的80年代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在发生不利于苏联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之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的相对缓和使印度对外国军事援助的需求逐渐减弱,印度政府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拉吉夫·甘地鉴于这些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就将印度传统的政治优先外交转变为经济为主的外交。如果说在此之前印度在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中明显偏向于苏联的话,那么从这时起印度开始真正切实推行全方位外交:利用美苏之间的博弈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事实上这也是印度自独立以来的基本外交原则,然而在之前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印度从自身利益出发是相对更偏向于苏联的。年6月拉吉夫·甘地访美期间向美国请求提供技术援助。

拉吉夫·甘地访美所取得的外交成果是:美国表示有条件地同意向印度出售1台超级计算机,这是美国首次同意向西欧盟国之外的国家提供这种技术。美国还原则上同意向印度出售先进军事装备。美国企业家也表达了在印度增加投资的愿望。拉吉夫·甘地称此次和美国达成的协议是”实质性伙伴关系的开端“。印度媒体称这次访问标志着印美合作进入新时期。印度之前明显偏向于苏联的外交政策以此为标志得到了调整,之后拉吉夫·甘地又出访了日本和英、法、德等欧洲国家。

印度在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之时同样重视维护与苏联的密切关系:在拉吉夫·甘地的五年任期内他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互访共有八次之多。年5月拉吉夫·甘地访苏期间与苏联领导人签订了《年前印度共和国和苏联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合作基本方针协定》及《苏联和印度共和国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联根据协议向印度提供10亿卢布的优惠贷款和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年10月苏联同意向印度提供3台可用于原子能、国防和航天领域的高级计算机。

年7月拉吉夫·甘地再次访问苏联期间又签订了为期12年的内容更广泛的科学技术长期合作纲要。在努力向美苏双方寻求更多援助的同时拉吉夫·甘地继续在不结盟的旗帜下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跃的外交:在美、苏两极之外印度也致力于改善加强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及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致力于发挥印度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地缘外交影响力。然而到了9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印度不得不对外交政策进行全面调整。

苏东剧变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两大阵营对垒的格局不复存在。在这种形势下印度开始把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作为外交主攻方向之一:年印度总理拉奥第一次宣布自己的外交政策时就表示印度非常重视取得美国的支持。这年印度商业部长率领一批企业家访美,表示欢迎美国投资和扩大印美经济合作。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印度统一美国战斗机在印度加油。同年美国太平洋地区军事首脑和印度陆军参谋长互访,印度同意印美联合举行军事演习并加强军事合作。

美国方面也对印度投桃报李:年财政年度美国援印金额比上一年增加27%,达到了1.27亿美元。乔治·布什总统还批准向印度提供第二台超级计算机并放松了使用上的限制。年1月美国商业部长R·布朗率一大型美国企业代表团访印并与印度签订了12项商业协议。同年2月美国能源部长H·奥利里访印期间签订了14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到年底美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至此美国资本已占到外国在印度投资总额的40%左右。

当美印关系在90年代迎来蜜月期之时苏联的解体却打断了印苏长期形成的亲密关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深陷经济泥潭,一时无暇顾及印度,由此导致这一时期印俄贸易急剧减少。这时极端缺乏外汇的俄罗斯要求印度以硬通货支付军火费用,这给印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过印俄双方都希望能继续保持两国的传统友好关系:年1月2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印期间同拉奥总理签署了新的《印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以代替原来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新条约不再包括带有军事结盟性质的条款,而是更强调经济合作与互利互惠。两国签署了9项协议,一致同意在军事、经贸、科技、安全、航天等多领域发展合作关系。年6月底7月初拉奥回访俄罗斯期间与俄方发表共同宣言,随后俄罗斯总理、副总理、国防部长先后访印。印度还邀请俄罗斯参与印度兴建核电站和水电站的计划,请俄罗斯帮助改造由前苏联援建的机器制造和冶金工业企业。苏联曾作为印度军事装备的主要供给国提供着印度85%的海军装备、80%的空军装备和60%的陆军装备。

苏式武器和设备不仅性能好,而且价格比西方国家的同类装备低1/3。印度希望保住自己主要的武器来源地,俄罗斯希望保住印度这个最大的武器。印度与俄罗斯在军售方面的共同利益没受苏联解体太大影响:年12月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印期间签订了《年前实施长期军事技术合作协定》。俄罗斯根据协定的规定向印度出售包括S-防空导弹系统、T-90坦克、苏-30战斗机在内的先进装备,还帮助印度改进米格-21、米格-29战斗机和T-72型坦克等武器装备。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的提出使印度在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所以美印关系开始进入持续升温的时期。尽管美印关系在持续升温,但印度显然不愿放弃与俄罗斯良好的传统关系。印度在积极谋求密切与美国的关系时也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使印度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为广阔的回旋空间。美国在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关系时还是会有所保留的,以此作为控制施压的最后手段,而这时印度则可以从俄罗斯获得美国不愿给予的东西。

年10月新上任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印期间与印度签署了《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年11月4日瓦杰帕伊回访俄罗斯。年12月普京再访印度并与印方签署《德里宣言》。至此印度与俄罗斯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两国签署了经贸、科技、能源和空间技术合作的一系列协定。印度欠俄罗斯的27亿美元债务转为投资。俄罗斯许诺帮助印度建立一座核电站。双方还确定了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相比之下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合作更为突出。

年印度与俄罗斯签署了总值高达亿美元的军备合作合同和意向书。俄罗斯还允许印度按许可证制造俄罗斯的苏-30MKI战斗机和T-90主战坦克以及按许可证利用俄罗斯的最新技术研制新型导弹系统。这标志着印度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已由单纯的武器买卖关系向共同研制开发过度转型。印度海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就是由俄罗斯卖给印度并开展改建工程的。印俄还联合制造了”布拉莫斯“导弹并将共同研制第五代战斗机和多用途运输机。

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发表《印俄联合宣言》及《印俄和平利用原子能联合宣言》。双方签署了涉及核能、空间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七项协议,同时决定年和年分别在印俄举办”俄罗斯年“和”印度年“。年辛格访俄期间与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了3项军事技术合作协议。经贸合作在印俄关系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不过近年来也有变化:年3月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访印,设立了由两国商工部长主持的”印俄贸易与投资论坛“。

同年11月辛格访俄期间双方确定到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亿美元。年辛格再次访俄期间与俄方签署了6项经济合作协议,还确定在今后五年内把双边贸易额进一步提高到亿美元的目标。两国同意在核能、计算机软件、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医药卫生方面开展合作。在印度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俄罗斯也表示支持。可能细心的朋友已发现:说了这么半天几乎都是站在印度的立场上分析印度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的动机。

问题在于双边关系不可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啊,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要与印度保持这种密切的外交关系呢?俄罗斯在当今国际格局中是一个相对比较孤立的国家。俄罗斯尽管与伊朗、委内瑞拉、叙利亚、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朝鲜、越南等国也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然而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毕竟掌握着当今国际社会的话语主导权,所以俄罗斯在外交上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被孤立的现象。如今随着北约和欧盟的持续东扩已使俄罗斯传统的战略空间受到大幅挤压。

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迫切需要与非西方阵营的大国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伊朗、古巴、朝鲜等国都算不上大国,在俄罗斯看来只有中、印两国才是自己需要争取的非西方体系大国,所以俄罗斯在与中国保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也与印度保持着密切关系。俄印之间在经贸、军工、能源和安全等多个领域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不受俄与西方博弈影响,俄印关系也因此被冠以“特殊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认为与印度保持密切关系将会有利于协助俄罗斯推动“去西方中心化”的长期目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有所下降,传统的战略空间也不断遭到挤压,所以俄罗斯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心怀隐忧。印度与其他大国都保持一定距离,因此成为俄罗斯在多边合作机制中对国影响力扩大的重要选择。在历年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中俄罗斯均积极主张深化发展俄印中三方协调机制。有俄罗斯媒体评论称:“莫斯科希望从新德里到北京的最短距离是经过莫斯科”。印度正是在俄罗斯的大力支持下成为了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

如今国际格局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清晰地证明未来的新增长极将是亚太地区。尽管中国的增长势头在亚太地区是最为迅猛的,但印度作为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同样迅猛的国家也是俄罗斯“东方政策”的重点方向之一。从年起俄罗斯官方外交文件均在关于对外政策基本方针的阐述中突出强调与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关系。俄罗斯在描述与印度的关系时明确表示要深化务实合作、保持传统友谊和增进互信,同时期望与印度开展更好的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3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